鄭瑞州,阮俊斌,任 苒,徐嫣然,馬佳秀,顧梅琪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201318)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和互聯網的大力發展,使人們熟悉的生活方式悄然發生改變,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和新興媒體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往往能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景下,科普文化的建設顯的尤為重要。自科普理念出現起,中國就一直非常重視科普的發展,還頒發并實施了科普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并開展科普教育等工作,逐步涌現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盡管科技創新項目層出不窮,但是由于宣傳手段薄弱、過于程式化,造成科技創新項目未能在孵化期間得到充分的認可,進而造成眾多科技項目在搖籃期就夭折。
因此,科普的廣度與深度一直是一個急需突破的重難點,建立科普傳播項目的立體化基地就是基于使科技創新項目不僅僅停留在平面設計范圍而進行的一項聚焦性工程,其創新點就在于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使科技創新項目從多面進行立體展示,并以基地的形式匯集多項科目,輔之以多語言描述,展示項目的立體效果,達到動態孵化的目的。
21 世紀以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科普作為傳播科研發展新動向的重要媒介之一,絕不可僅局限于國內,應該還以科技創新項目本來的面目。隨著科技創新與科普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以及對于新興產業,科技前沿知識的了解與認知成為社會剛需。2017 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聯合年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普與創新文化建設規劃》中也同樣提到,要“圍繞信息技術、生物、航天、航空、核、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工作,提高公眾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認知水平。”[1]此外,《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 年)》明確提出,到2020 年,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2]。因此,提高科技成果向科普能力的轉化,對公眾的學習和科普宣傳工作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作為高校和研究機構,學生的創新項目主要依賴于學科競賽、專業教育,但尚無存在完善的容納各種科技創新的項目形式。然而,打造科普傳播項目立體化基地恰能匯聚跨學科背景的科普傳播人才,運用專業知識,融合科普宣傳特色,將科技創新項目的前世今生、未來情景有序地呈現出來。
此外,考慮到科技創新項目所存在的深度與廣度,我們立志讓科技創新項目以科普傳播的形式在不失去專業背景的前提下,呈現出其更為親民化、專業化、全球化的形象。通過對視頻素材的剪輯、文案文本的撰寫與校對、配像、專業配音、后期制作等流程來完成科普視頻部分的制作,將科技創新的概念植入人心。后利用新興AR、VR 等技術對其進行虛擬仿真設計,將一個生動、有深度與溫度的科普作品展現在大眾視野中[3]。
首先,近年來,新科技的熱點層出不窮,比如VR、AR、3D 打印、5G 網絡等,同時中國在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也日新月異,公眾對于一些重大國家科技工程都不乏好奇,這些公眾關注的熱點,也是大學生在科普過程中可以借助的科技手段。
因此,利用新型技術將實現創新型科普視頻進行的可視化,可以讓其更直觀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例如:3D 打印技術的使用可讓其科普主題人物更為生動、真實。我們的創新型項目會在完成視頻等工作任務后,利用VR、AR 等技術,可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虛擬與仿真,做到精細化科普,讓可視化的科普效果更為突出[4]。
其次,創新教育的實踐載體就是基地本身培養的人才庫。采用鼓勵、指導學生們從事科技創新項目的普及工作,是將專業創新、教育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完美融合。其前瞻性在于利用基地優勢匯聚專業背景人才,通過項目形式進行再創作,以工作坊的形式激發大學生從事項目創新、科普傳播的創作熱情,強化科技創新思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展現科技創新成果,有利于聚集科技創新人才。即科技創新的平臺不僅提供了科普傳播項目立體化人才養料,亦有可能通過基地培養,這些立體化人才也迅速成長為科技創新的人才。
具體而言,進行高質量的科普傳播工作,其專業性的培養必不可少,應具備其更深的專業知識,需對其文本等反復校對,運用專業用詞。若涉及到解讀專業英文文本,大學生們則需利用專業英語對其進行精準化的描述。與此同時,還應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盡可能讓其通俗易懂。因此,作為在基地的專業團隊,對其進行創新化的制作,即在此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須對團隊成員進行專業英語、專業背景、專業制作技術等知識儲備,培訓成員對AR、VR 技術的植入、運用方法等對團隊進行培訓。
基于以上因素,建設科普傳播項目立體化基地應注重跨學科意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教育創新。
2020 年,國內外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全世界陷入慌亂之中。這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科技創新”一詞再次被重新提及與定義。而“科普”一詞也成為了抗疫的代名詞。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除病毒之外,“信息疫情”同樣會危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在面對記者進行的疫情報告中,除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病情的發展狀況與疫情走勢之外,還特別強調了與民眾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利用科技創新解決健康難題的重要性。張文宏教授指出醫學知識的科學普及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對于就此次疫情的科技創新技術如何運用于實踐,尚無恰當的宣傳方式。
本團隊在專業醫學科普教師的指導下,從背景介紹入手,表現各類相關科技創新項目等方面制作了一系列雙語科普視頻。視頻題材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口語化的現象科普到專業術語的專業科普,對公眾緩解焦慮和養成正確的應對方式作出了相應的貢獻。通過后期技術植入,做到將靜態的科技創新項目如智能針筒、便攜式口罩、創新遙感測試儀器、智能快遞系統等科技創新項目知識動態化,用情景再現、動畫演示,將知識通過藝術化、科技化處理等方式讓科普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相比于其他科普視頻,創新型的新型科普傳播項目從知識結構上、體現了更權威性的特點。
同時,因科技創新的背景具有國際化特色,其與專業化接軌,啟發了其他參與到基地立體化建設的學生們,使他們產生了新的科創思維模式,通過與專家交流、課程訓練,使基地的科普傳播項目的人才得到了較好的鍛煉。自此,該基地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強有力的基地創新體制,吸引了眾多科技創新項目以立體化的形式展現其創新實踐成果,頗具特色。
在科學技術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科普傳播項目立體化基地以跨文化、跨學科、跨語言為基礎,作為連接科學和國內外廣大群眾認知之間的橋梁,肩負著“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的重要使命。在做到專業雙語科普視頻的基礎上,利用新興科技的手段,進行科普創新可視化展現。讓科普變得更加貼近生活,變得更加有溫度。
但是,如何體現科技創新項目立體感,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在未來,本團隊還會立足于“打造最有溫度的科普欄目”這一理念,不斷地對科普可視化項目進行研究。依托該基地,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創建大科普傳播項目立體化平臺,形成閉合回路。科技創新項目依托科普傳播立體化基地成長,而基地則成為科技創新的路徑孵化器:將科普需求實現立體化轉換、將科技創新人才進行立體化培養,實現多元化科技創新資源互為活動,強化基地的宣傳功能,使利益相關組織和個體共同構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社會系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