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強,王天天,鄧 穎,陳佳樂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410076)
高校作為連接人才與經濟社會的橋梁,積極響應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號召,將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高等教育中不斷深化高校與企業間交流合作,不斷加強協同創新建設,構建國際交流新格局,不斷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雙創型”人才。新時代背景下,“西方經濟學”課程作為經管專業的基礎課程,為專業發展奠定基礎,而從目前“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看,教學內容偏重于對教材中的已有的理論部分的統一,而隨著社會、經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未來就業的實際需求,更沒有將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國家進步聯系起來,導致學生思想局限于書本,實際應用能力弱。
“雙創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有關“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優化與實踐的討論從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改革、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改革三個方面展開。
張紅巖(2007)提出,不同專業教學有不同的重點,緊跟學科最新發展來充實教學內容,將教材理論與現實聯系起來。王素君(2010)認為由于現有的“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方法及教育資源與國家“雙創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相企及,提出應在課程定位、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陳有祿等(2012)探索了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方案。王萍(2019)在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指出開發多種形式的課程,例如小組討論、任務探究課等,增強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何苗(2008)對西方經濟學互動教學方法作了深入探討。楊慧力等(2011)提出通過設計多樣化、彈性化的教學方式與課程體系來檢驗分層培養模式帶來的明顯效果。勝利等(2012)提出應樹立現代教學理念與管理制度來解決教學目標不突出的問題,拓展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解決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其科學性與針對性。
周麗莎(2009)嘗試引入EDP 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模式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劉生(2010)提出了“雙輪驅動”模型。李晶(2015)指出已有部分教師采用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新型課堂形式,這種將理論、目標、方法與方式創新式的組合起來的主義理論教學模式更能夠提高學生經濟方面解釋月預測能力。隋鵬飛(2018)指出僅發揮教師單一主體作用,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沒有思考與探究的主動性,應培養教師和學生二元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共同參與、互相補充。
國內的現有研究還存在如下局限性:①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優化還缺乏系統思維,相關的思想觀點還較為分散;②在互聯網創新3.0+中國制造2025 工業4.0 時代,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有了一些新的內涵,因此,本課題擬根據新時代的新要求,系統思考“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體系如何改革,從而為提升“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水平提供一些可行建議。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時常會發現部分學生在開課初期表現很活躍,但隨著課程知識難度的增加,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弱,教學質量隨之降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部分是教師設計課程教學方案不合理,整體邏輯性沒有參考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由于知識難易程度的過渡不明顯,很多學生剛開始還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知識點,但是隨著概念、理論、公式的爆發式增加,嚴重超出了學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短時間內,學生們不能夠完成學習任務,最終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這門課程涉及大量的經濟學術語,如成本收益分析表、固定統計表、考勤算法、績效計劃等。對學生來說,既要掌握這些經濟學術語的概念和定義,同時還須熟練掌握操作技巧。例如預先做出的成本收益計劃方案、績效計劃的編制技巧、人員檔案的管理等。但在實際開展教學時,很多教師還是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而對于一些有實操要求的專業技能,卻并未給予高度的重視,或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并未組織學生去訓練。受這種教學理念的影響,培養出來的學生因為“雙創”能力不足而無法勝任未來專業崗位工作要求。
本課題教學內容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大部分。目前本校與其他高校一樣,選用馬工程的《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各專業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材。“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核心基礎課,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十分密集,且較為瑣碎,對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要求極高,極易出現知識點混淆的狀況。通過實際調查還發現,只有部分教師采取主動探索或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另一部分教師則相反,因習慣舊模式而不有所變化。長期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雙創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提升。
現階段高校針對這門課程的考核,主要以卷面考核為主。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只為最終在期末考試當中取得高分,考前“抱佛腳”,不對課程中的理論做自我認知與思考,對學生奠定其他科目的基礎造成逆向影響,更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形成創新型思維方式。現有的考核方式,與高校培養雙創人才的戰略目標相脫節,改革考核機制成為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根據新時代“雙創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與高等教育原則,結合本課程自身擁有體系冗雜、理論內容深廣的特點,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設計本科生課程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經管類專業應更加側重培養學生的融會貫通能力,準確摸清實際經濟問題的癥結并給出分析對策,向社會輸出創新型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因此,對于“西方經濟學”課程,基于社會對經管類人才培養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細化能力目標,根據大學生心理特征和行為特點,設置模塊化教學單元,不同的模塊對應不同的教學目的,聘請不同的教師授課,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與考核方式。
為了讓經管類的學生更好地適應對口就業單位的需求,通過第二課堂、現實模擬課堂、名家課堂、參與教師科研等形式構建校內實踐體系,以學生為導向,就業需求為目標為學生量身定做創新型實踐教學環節;也可通過與校外企業合作,在就讀期間通過引導學生到社會企事業單位參觀學習、實習實訓等,構建校外實踐體系,引導學生探究性地學習相關理論,從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對于經管類專業教學來說,必須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前沿理論和社會熱點問題,注重對學科的實際應用分析能力與對科學的求索精神。因此,關注經濟學科理論發展動態,不斷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理念,將能力的培養視為教學質量的評估方式之一,創新傳統教學模式,為社會輸送大批優秀的應用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校、院、系三位一體的配合,研究學校、學院與系部之間的協調機制、保障機制、管理機制及考核機制,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創新考核方式,采取能夠凸顯學生學習效果的多樣考核方式,由各自代課教師自主命題,使整個命題兼顧難點、易點和重點,體現學生對理論的綜合掌握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