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遠航
6月17日,當長征二號F 遙十二運載火箭刺破蒼穹,將載有3 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飛船送入太空,3 名中國航天員入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時,一件不為人知的事情正在發生。那就是長二F 遙十三火箭和神舟十三號飛船已然在發射場準備就緒,進入最快10 天內就能實施發射的待命狀態。它的任務是空間站應急救援值班。
為什么要對空間站進行應急救援呢?那是因為空間站仍然是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前哨站,盡管人們已經做了極盡周全的考慮,但由于航天運輸代價昂貴、空間站貯存資源有限,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的安全,還是要考慮萬一情形下的挽救手段。
一般空間站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均較長,存在危險性因素也就比其他的載人航天器要多。當空間站遭遇災難,需要對航天員進行救生時,航天員要及時撤離災難波及地帶,轉移到適合他們安全生存的地方等待處理。從救生的行動方式看,空間站的應急救援可以分為3 種,分別是逃生方式、避難方式和營救方式。前兩種屬天基救生類,即依靠軌道上已經配置好的救生裝置救生。后一種屬地基救生類,即將地面上準備好的救生裝置,在需要時發射入軌,進行救生。
逃生方式救生是空間站的主要救生方式。這種方式救生的主要工具是裝配對接或停靠在空間站的救生裝置,比如這次我國發射入軌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在一起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這類逃生裝置可能多種多樣,但都必須滿足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在空間站載有航天員的情況下,逃生救生裝置是它們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需用時可以隨時啟用;不受空間站的災難事件的波及,也就是救生裝置本身自成系統,它與空間站的接口可以隔離災難;可容納全部航天員和便于航天員進入;逃生救生裝置與空間站分離后,本身能成為一個高可靠性的載人返回式航天器。
當發生的災難事件不需要航天員迅速返回地面時,航天員可以采用避難方式,轉移到一個支持他們撐過困難時期的避難航天器,在災難處理完畢或空間站恢復正常或者可以適當運轉時,航天員可以重新進入繼續執行任務。
營救救生是在空間站遭遇災難時,從地面發射救生裝置到站上,把航天員接出并返回地面。可以看出,營救過程與正常營運時載人運輸器到空間站上接回航天員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別只在于營救是遭災難時的緊急行動,而接回是有計劃的正常行動。
此次長二F 遙十三火箭和神舟十三號飛船就是在準備執行這樣的任務。從上述可見,營救救生最為復雜,也最為困難。完成營救救生任務所需要的時間是由多種因素和多種情況決定的。由于難以把握營救時間,因此迄今為止沒有哪一個空間站把營救救生作為軌道救生主要方案。而我國自長二F 遙十二、遙十三火箭起,長二F 火箭就要采取“發射1 發、備份1 發”的“滾動備份”發射模式。兩發火箭同時進場,先開展遙十三火箭總裝測試工作,再開展遙十二火箭總裝測試和發射工作。
在遙十二火箭發射之后,假如意外真的來臨,接到應急救援命令后,長二F 遙十三火箭將根據空間站應急救援任務具體需求,在10 天內或20 天內快速發射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接回。
開展營救救生的嚴密準備,對于工程、技術和組織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然而中國航天人不懼挑戰,真正秉持了生命至上的理念。這一切無不預示著,中國的載人航天必將行穩致遠,前景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