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楊,劉艷妮
(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712000)
校企合作是融合文化、科技和教育的載體,通過雙方互助互利的合作關系,可以實現共贏的局面。學??梢越柚髽I的先進科技促進、革新自身教育方式、方向和內容,有助于提高陜西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高職院校的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教學內容并不能完全跟上目前社會上出現的先進科技技術,如果學校能夠積極并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就業指導教師的陪同下走進企業,學習現代社會的新技術、新理念,能夠幫助學校及時改變教學方向,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企業可以通過開展合作關系培養針對企業獨特業務的專業人才、崗位人才。而校企合作過程中的主角——學生,可以通過雙方的培養,在畢業前就掌握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提前學習并掌握處理流程,在面對社會就業的情況時,能夠具有足夠的特定職務和崗位的核心競爭力。本文探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既為了學校一方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了提高企業一方的人才儲備和競爭力,滿足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新要求。
對于學生,通過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能夠幫助學生提前融入社會,通過實踐活動更進一步理解理論知識,將理論轉化為操作能力。學生是中國人才儲備力量的基本單位,如果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增強自身理論理解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無疑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養,這將提升中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本文校企合作的初步設想就是解決學生就業前缺乏實踐操作的現狀,能讓學生輕松面對就業,自信上崗并順利開展相關崗位工作。
中國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響。中國校企合作誕生于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政府為主導,對高校人才進行定向分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校企合作模式發展為逐漸向市場主導進行過渡;20世紀初成立產學研教育協會后,校企合作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由于政府有關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不夠,校企合作產生的社會效益并不高,通過不斷的校企合作實踐,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再加上互聯網環境下,高科技的不斷涌現,又進一步推動高校和企業的深入合作;直至21 世紀,校企合作在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需求中更進一步得到深度發展。目前中國已出臺《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通知》(教職成〔2018〕1 號)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陜政辦發〔2019〕26 號)精神,校企合作的模式多樣化,已形成以政府、院校、企業、中介機構多方合作靈活組合的模式,但缺乏平衡政府、院校、企業、中介機構利益之間的運行機制,抑制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動力,造成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人才培養滯后之間的差異。因此,如何在大數據背景下對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創新,就顯得異常重要和迫切。
校企合作中校方學校需要對合作進行詳細的計劃,和企業共同制定相同的合作目標。而模式的創新必須明確,合作不僅僅是校企兩方的互相作用,還需要第三方——政府部門發揮主要作用,比如出臺相關合作政策,明確合作事項中雙方利益歸屬。目前陜西省開展校企合作的阻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校方經常由于短期目標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度發展,在合作過程中校方易于偏向與學校理論學習內容相符的實踐活動企業開展一系列合作。很難意識到校企合作是將人力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等融合并創新出社會人才培養新機制的載體。校方以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標,現企業急需的是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綜合性需要校方在理論教學或從中新設相關專業、新設相關課程,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實施新設專業和課程的理論教學,高職院校的實際課程教學時間明顯不足,短時間內也無法招攬符合條件的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活動。面對這些問題校方應當在合作前根據不同專業對將要合作企業的實踐活動進行深入的考察,檢驗企業運行過程中采用的技術是否符合當下經濟市場對新型人才的要求,以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為培養目標,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瓶頸作為校方科研的動力,根據社會要求對學生的理論教學進行創新和規范,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綜合性專業人才。
校企合作雙方的合作目標存在巨大的差異,企業希望借助學校的人力資源、科研能力提高企業的人才儲備、管理能力和新型科技,在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新的無形資產,比如研發新技術、知識產權等,產生的利益在分配過程中帶來一些阻礙深入合作的利益糾紛。影響校企合作的可持續、良性發展,容易讓合作流于表面,不愿意提供企業內部重點項目讓校方接觸和實訓,不愿意安排資深企業導師培養校方學生,漸漸影響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再加上企業希望能短期獲利,而學校在培養人才和科研過程中,所需周期較長,無法在短期之內完成企業的短期獲利計劃,科研過程中失敗的機率也較大,企業會有單方面付出卻無法獲取校方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回報。由于企業無法深入配合學校開展科研技術的合作,校方的培養結果也就無法適應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逐漸與社會真正的人才需求脫節,成為一個惡性的閉合圓環不斷循環,校企合作無法隨社會經濟發展不斷進化,反而呈逐漸退化的態勢。
校企合作模式已有的理論包括費弗爾提出的資源依賴論,相對于校企合作而言,校方應當創造和挖掘企業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培育空間資源,而企業應當毫無保留地向校方提供先進的科學技術,兩者之間的博弈不是某一方取得完全的主動權,而是不重復地創建和挖掘所需資源,在合作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最終實現雙贏。本文借鑒資源依賴論,結合陜西省校企合作的現狀,采用線上線下雙線的方式實現學生校企技能培訓,提出以下幾點如何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議。
校企合作的目標定位應該以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為主,并隨外界對人才質量要求的變化而變化,一成不變并不是校企合作的初衷,陜西省高職院校還應該找準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以及企業定位,哪些企業招聘人才時需要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畢業生,提前對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研,主要考察對方企業對學生專業素質的要求,及時同對方單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爭取培養出具有上崗技能的學生,為企業盡快解決人才缺口。校方應意識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學校主要通過線下培訓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層面的理論基礎學習,通過線上學習讓相同專業,甚至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公共課的線上教學,主要作用是在節省人力資源的前提下,使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過線上教學也可以解決校企共同培養人才過程中時間和地域等難以調節的問題,比如對應某一理論知識點線上求解企業指導教師,針對該家企業或針對某項專業技能問題做出實踐操作演示或理論指導,而校方也應在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科研基地的學術力量,同企業和諧相處,共同發展,不斷尋求科技和人才培養的創新路徑。
經濟全球化以及外界宏觀環境的不斷變化迫切需要企業找到生存途徑,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重視人才的招聘、培養和保留必然需要穩定的人才儲備能力,而學校是唯一能夠穩定為企業提供適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校企聯合培養社會所需、定向培養企業所需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大多學校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場所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無法與企業相媲美。而企業具有先天的科技力量,但卻欠缺研發能力,如果一個企業不將短期追求利潤作為自己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標,借助校園文化打造企業獨特的經營理念,借助校園這所人才儲備庫,為自己量身打造綜合性人才,將學校作為企業人才繼續教育的主要場所,派相關企業入校學習新理念、新技術,聯合、持續培養企業滿意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