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城
(國網信通億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福建 福州350003)
近些年,云計算在多領域中均有應用,數家大型企業紛紛建立云數據中心,以支持應用系統運轉,并為控制硬件的配備量,壓縮人工費用,選擇把本地數據轉移到云數據中心。
首先,遷移任務量多,且流程復雜,遷移周期長,不容易高效落實。普通的冷遷移模式,要求技術員事先在云端上完成資源分配,而后根據原本的系統形態與應用進行充分的規劃部署。為進行遷移活動,要求完成前期調研及資料備份、數據庫結構等環節,人工成本以及時間成本較多。其次,系統遷移期間,所有的業務運轉被迫中斷,不能進行數據的實時更新。目前,普通的冷遷移技術在完成云端部署任務后,會通過業務割接技術遷移任務,中間會包含數據庫與中間件等多部單元。并且在遷移期間,需要保證網絡環境穩定,且由于數據庫不能動態更新,必須割接當前的業務,以確保遷移內容的完整性。此外,經過割接后,不能判斷數據的正確性與部署合理性,需要在后期進行全面調整。最后,使用的情景單一,不能用在結構本身過于復雜的系統內。目前,冷遷移技術能用在結構較為簡單的應用系統遷移任務中,但難以保證有效處理分布式與高耦合度等系統。而現如今,大部分有遷移需求的企業使用的系統復雜化,硬件部分的耦合程度較大,信息的總體流向較為多元化,并對業務有明顯的聯系性需要,普通的冷遷移顯然不能滿足此類應用系統的遷移需要。所以,分析云化遷移,促使系統整體能夠遷移、運作時間短、信息可實時更新等,是該領域的總體發展趨向[1]。
在推動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市場主體上云已然是大體趨向。云計算的實際應用規模也在持續性擴大。早在2014年,便有人提出“云”會是一種新常態。近些年,各市場主體在“云”上的依賴度逐漸增強,云化遷移也在此背景下勢如破竹地發展。2017年的數據顯示,大中型的企業中,63%左右已經開始建立組織內部和公有云結構聯合的云環境,并在2020年,該企業比例超過90%,同時發展的還有企業私有云。
云計算的高速普及發展,推動著云化遷移前進的腳步,市場主體的業務系統上云屬于極具復雜性的過程,需要把傳統數據中心、業務數據和其他各項信息均遷移至云平臺上,同時保證遷移后數據的可用性與安全性,且業務不可中斷太長時間。云遷移并非單純把數據由本地轉移至云端,還包括由云平臺轉移至其他云平臺的過程,此類技術涉及到系統重構以及信息轉移等多項集成以及讓市場主體的應用系統更平穩地遷移至云端的過程[2]。
市場主體應用系統的上云過程屬于整體遷移,在實際運作中應當滿足項目甲方對于系統的實際需要,確保業務數據內容相同,并具備高連續性與安全性。應用系統通常會有較復雜的運作環境,有諸多不確定問題需要注意,應當經過嚴謹分析與論證,以生成更具實用性與科學性的操作計劃、應急預案與規范化的實踐處理,根據當前應用系統的情況,分成四個環節開展云化遷移。
實行系統遷移處理前,技術員應當對實施對象展開全面的信息收集,以掌握服務器的運轉信息。業務負載狀態下,CPU以及系統內存、網絡與存儲的IO等,記錄應用系統的組件數據,以免發生遺漏的問題。通過對整個系統中硬件條件與線上網絡條件的全面分析,判斷應用系統是否具備遷移的基礎條件。隨后組織進行業務分析,確定遷移操作所帶來的風險問題和企業當前運轉的業務之間有何潛在關聯性。基于實地采集到的信息資料,展開分析規劃,評估遷移實現的可操作性。
在規劃遷移方案的環節中,需針對系統的容量、遷移、策略和應急四項內容進行細化處理。首先,容量方面,包含VM規格,即CPU、內存、存儲等;容量整體,即業務負載,需保證在同一載體設備上能兼容多類資源;預測模型,基于現有業務的運轉情況,估計目前及未來在系統容量上需要的規模。其次,遷移方面,基于遷移處理前后實際使用部署中,應當進行調整的運轉需求,規劃數據總體的整體結構。在遷移期間以及遷移完成后的系統配置及網絡環境等,結合系統運用的部署方案加以改進優化,涉及資源規格、負載均衡和防火墻防護等。再次,策略方面,應當結合業務情景規劃生效位置及流程等。最后,應急方面,需要針對各個系統設置預案,保障數據完整性。
遷移中要盡可能縮短中斷時間,保障信息實時更新,簡化網絡環境。第一步,借助第三方工具完成負責系統業務應用的遷移;第二步,基于甲方需要,確定割接點,完成中間件和數據庫的遷移,借助技術方式保障數據同步;第三步,完成網絡架構優化和安全防護配置,最終實現業務系統的云化遷移任務。
在完成遷移后,驗證系統信息是否完整以及業務操作是否順暢,繼而判斷遷移效果。此過程應當持續一個月左右,對應用系統開展實時監控,保證云化遷移后的系統可用性及使用者體驗感。
根據對系統遷移的方案設計過程的分析,應用系統進行上云處理需經過縝密且有序的過程。下面筆者以某大型企業華為私有云的實施項目為例,討論云化遷移過程實施的重難點問題[3]。
某大型企業為適應自身不斷增長的機房機柜規模需要,要把數10套應用進行云化遷移,以減少在辦公面積與機房建設投入的成本,并推動系統的集中化管控,以滿足未來幾年的發展需要。
本云化遷移項目預計達到的目標有:①確保公司的應用系統能夠上云使用操作,并拓展業務系統上云的覆蓋范圍;②基于“瘦身健體”的系統建設計劃,需要借助應用系統云化遷移及停運各類僵尸和非必要測試系統等渠道,釋放機房和軟硬件資源,擴充云平臺節點,兼顧控本與增效的建設結果;③使公司的各項設施與資源達到集約化管理的效果,以提升公司現有資產的應用效率,達到改善應用運維管理、合理簡化開發程序、提高服務響應的效果。
本遷移項目的實施對象包括輔助企業的自主核心員工,完成項目遷移進度管理、溝通協調、系統信息采集調研及遷移、測試驗證與遷移風險管控等任務。在本遷移項目的協議規定期間,通過審核及驗收。
首先,系統數據庫的部署問題。鑒于數據庫類型與云平臺服務水平,討論部署規劃。華為私有云的RDS數據庫能兼容MySQL的引擎,所以為適應原本MySQL數據庫情況,在云化部署中,采用RDS數據庫作為主備部署。此外,應用系統數據庫還包括數據總量相對較少,對公司的重要程度較低的數據內容,選擇云上虛擬機進行規劃,比如SQL SERVER數據庫。面對Oracle并且是RAC部署的數據庫,在實施遷移期間,可借助裸金屬服務器進行。具體來說,把2臺此類服務器組成一組,構建起Oracle RAC的環境條件。若裸金屬服務器資源受限,可在一組裸金屬服務器上,配置多個數據庫實例,以達到同時承載多套應用系統數據的效果。
其次,縮短應用系統的運行中斷時長。本項目涉及數10套的系統遷移,根據系統對云資源的要求,以基礎架構上云方式重新進行部署,使得現有系統與云化系統能夠同步運轉。如此可確保不會對原本的應用系統運轉造成干擾,同時可以對系統在云上的新環境進行測試與驗證。僅有在開展原系統數據遷移操作時,才會讓原系統中斷,保障系統數據完整一致,在業務完全割接至云上系統后,將原系統下線,同時開始云上系統的運行。
最后,應用系統的關聯性。由于遷移系統總量較多,且系統間關聯性繁雜。對此,基于業務關聯程度,劃分出強、弱、一般三個等級,通過縝密地分析研究后,組織進行小批次檢修方案。
本遷移項目實現難點主要在公司應用系統的專屬設備不能進行云化遷移,如專屬的加密機以及稅務系統中的專屬裝置等。而為確保應用系統可以實現完整遷移,選擇物理遷移的方式,保留部分機房空間,隨后借助云專線技術完成總體的網絡通信需要。云專線是連通本地數據中心和云上VPC的有效渠道,在安全性、延遲性等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實現將本地的網絡及主機托管區等和VPC連接。借助云專線處理,能發揮云計算價值,并保證原有設備的可用性。
如今,應用系統的上云處理是大體趨勢,但無論是原系統或是建立新系統,上云過程均是比較復雜的工程,預測成本的同時,還需考量匹配度。上文探討云化遷移項目中的總體實施思路,并通過分析基于華為私有云開展應用系統云化遷移的重難點,希望可以為應用系統的上云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