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玉霞
(吉林廣播電視臺 吉林長春 130000)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具有很大的壓力,手機、電腦等互聯網設備脫穎而出,分流了廣播新聞的聽眾[1-2]。在該背景下,廣播新聞應該有機結合新媒體技術,有效運用其技術和經營理念,將健康可持續發展更好地實現,希望該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夠幫助有關工作人員,確認廣播新聞中的自身定位,有效運用現代技術,將節目質量和傳播渠道不斷地提升,從而使新媒體環境中的新聞廣播更加具有青春的活力
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形式。新媒體平臺中,各種信息比較繁雜,信息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字、圖片、視頻以及音頻等,有的信息專業性比較強,還有的信息既具有直觀性,又具有大眾可讀性,對于不同受眾對信息形式和內容的需求都能夠滿足。
具有更快的傳播速度。新媒體的傳播信息的速度極快,主要是具有技術優勢,編輯和處理信息流程都簡化了,能夠快速地將大量的信息傳播給大眾,甚至能夠及時傳播事件信息,也就是發生事件的同時,同步傳播信息,從而使大眾對信息及時性和快速性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更高的開放性。傳統的媒體由于管理需求嚴格和技術的影響,開放性比較差,明確地劃分了媒體與大眾的界限,大眾只能將信息被動地接受,并且大眾自主選擇信息的空間很小,可以控制性也很低。新媒體時代,傳播信息開放性很高,大眾不但能夠參與到傳播信息中,成為傳播信息的主體,自己發表評論和發布信息,而且大眾自主選擇信息的空間也加大了,具有更高的可以控制性,自己需要的信息隨時可以選擇。
公信力欠缺。新媒體不斷地發展,新媒體技術也在普及,新聞廣播自身的欠缺也出現了,聽眾大量地流失,為了使聽眾的數量得以保證,能夠應對挑戰,廣播新聞選擇信息的要求放寬了,導致播放內容的科學控制和監督都欠缺。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激勵新聞媒體人創新,嚴格地調控相關內容,對比二者發展的現狀可以了解到,人們對新聞廣播內容的關注已經漸漸地失去了,公信力也在漸漸地下降。
專業素養欠缺。技術化和信息化以及全方位化是新媒體主要的特征,若想將這些特點充分地發揮出來,必須要由人來操作[3-4]。根據新媒體具體發展的特征,媒體從業人員無論在運營策略方面,還是網絡技術上都要具有較好的專業素養,通過調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在這方面新聞廣播媒體還存在一些問題。因為傳播模式的制約,廣播媒體工作人員在培養能力上,大多還是以處理稿件和普通話為主,這就說明他們的專業素養欠缺,阻礙了新媒體與新聞廣播的融合。
權威性衰亡。在傳統媒體中,廣播新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以往很長的時間內,人們都非常青睞,權威性很高[5-6]。而新媒體產生的時間比較短,并且種類也繁瑣復雜,從應用時間上,與廣播新聞無法比較。但是,廣播新聞在實際競爭中,為了將更好的生存空間獲得,開始將垃圾廣告和虛假新聞大量引入到廣播內容中,大眾在手機和網絡等新媒體工具中可以進行屏蔽,但是,在廣播中卻無法更好地處理,時間長了,傳統廣播新聞的權威性也就很大程度地下降了。
注重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和創新。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第一屬性就是新聞質量。新聞報道質量有效地提高,無論對于新聞媒體的穩定發展,還是生存,都具有決定性作用,并且也是大眾的需求。質量意識和政治思想若想提升,必須要構建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質的新聞隊伍,同時新聞也要不斷地創新。從當前來看,廣播新聞傳播方法主要是節目以前寫作新聞稿件,這樣已經確定了播報時的內容,而播報中若有意外情況出現,就會顯得應對欠缺,導致廣播新聞的創新性欠缺,對聽眾的吸引程度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這種情況可以采取現場采訪直播的方法播報新聞,致使節目的創新性提高,聽眾也會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另外,針對于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而言,可以運用長期的影響力,以節目內容質量為出發點,廣播新聞深度報道的優勢必須要更好地把握,多角度和多方位地解讀新聞信息。并且生產模式也要不斷地創新,注重互聯網優勢的充分發揮,采集和制作以及播出新聞的緊密要有機結合新媒體。廣播新聞節目中,借助微博和微信等途徑第一時間將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及時地反饋,而制作新聞欄目者可以與受眾交流和互動,不但能夠將廣播新聞節目的最大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而且廣播新聞節目與受眾的密切的聯系也能夠保證。所以,廣播新聞節目應該將新聞節目內容增加作為出發點,分析和研究受眾的需求,將自身的定位找準,從而使節目制作的影響力和水平不斷地提高。
加強培養復合型人才。從技術方面對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發展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發展規劃無論多么優秀,都需要專業人員實施和執行,因此,新聞廣播發展主要的途徑就是加強培養復合型人才。新媒體時代,培養新聞廣播從業人員主要包括以下兩點:其一,更新工作理念,傳統的話筒一方和稿子一拿的工作方式必須摒棄,應該努力學習各種傳播信息的技術,從而使自身的專業水平不斷地提升,新聞廣播與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其二,有效提高掌握技術的能力。新媒體時代,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以及網絡技術有機結合的時代,新聞廣播在傳遞信息手段方面的發展已經到了最高點,若想再突破,必須要創新自身的傳播技術,所以,新聞廣播內部應該根據業務的需求,開展培養各種人才的方法,為新聞廣播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型人才。
提高新聞廣播采編的能力。其一,加強新聞行業的采編水平。在媒體新聞傳播過程中,采編就是質量的保證,采編環節若出現了問題,新聞的內容就容易出現偏差。新聞采編屬于文化主流行業,建設文化傳播的能力必須要加強。李克強總理剛上任時,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目的就是有效運用互聯網產業將我國的文化產業水平和經濟發展帶動起來,不斷地提高。因此,國家無論對于廣播新聞采編事業政策的支持,還是資金扶持都要不斷地加強,從而使新媒體能夠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好地服務,我國文化軟實力全面地提升。
其二,采編工作更加大眾化。現時代已經進入自媒體發展的時代,許多新聞媒體都已經把采編工作變得大眾化,采編工作大眾化,就是把收集新聞信息交給人民大眾,新聞單位的平臺開放,整理人們提供的信息,不但采編的速度加快了,而且也擴大了采編的范圍。所以,作為廣播新聞媒體,無論是專門的微信公眾賬號,還是微博賬號都可以開設,借助PC端或者手機端,為聽眾提供交流平臺,匯總聽眾提供的新聞消息,同時運用到節目當中,采用的聽眾稿件可以實施獎勵制度,致使大眾的參與感不斷地提高,新的活力注入到廣播新聞的可持續發展中。
以大眾為主體的新聞工作理念形成。新媒體時代,新聞工作的服務意識必須要具備,既要服務于大眾,又要服務于市場,使以大眾為主體的新聞工作理念形成,這樣才能夠獲得大眾的認可,在媒體市場中,尋找到生存和發展空間。其一,大眾為主體,就是讓大眾參與傳播新聞,允許大眾發聲,例如,新聞信息熱線開通,大眾的新聞信息應該接受,或者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借助網絡連線,邀請大眾將新聞評論發表,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看法也可以談一談。其二,大眾為核心,就是在新聞工作中,新聞工作者不可以用自身的價值觀判斷該新聞是否是大眾關注的,而應該對大眾的主觀意愿進行了解和調查,分析和研究他們對新聞的需求,并且對大眾的需求給予滿足。例如,許多大眾不太關注國際政局的風云突變,比較重視一些民生新聞,所以,新聞工作者就應當將有關于普通人們利益的事件作為工作的焦點和重點。大眾重視和關注的內容可能并不籠統,會更加明確和詳細,這就要對大眾需求的變化隨時地調查和了解以及分析,新聞工作戰略隨時進行調整[7-8]。
調整新聞編輯工作的思路。傳統新聞編輯具有過程化和程序化的特點,致使人們的審美疲勞感容易出現,無聊和枯燥感容易產生,尤其新媒體時代,形式多樣和高度開放的傳播信息方式人們已經習慣了,因此,就會更加抵制傳統新聞編輯的方式。所以,新聞工作者應該將編輯思路更好地調整,從而使新聞編輯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靈活性,大眾才能夠接受和認可[9-10]。
加強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科學技術快速地發展,信息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現時代人們非常關注和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未來它們會帶給社會更大的改變,新聞工作者也應該加強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從而使新聞工作質量有效地提高,完善新聞工作形式。例如,應用人工智能,無論新聞的無人編輯,還是無人發布都能夠實現,有價值的人們很難察覺到的信息也能夠發現等;應用大數據,能夠對受眾關注的重點進行分析和研究,指引新聞工作方向,還能夠對新聞事件的發生進行預測,播報新聞的準備提前做好,搶占市場的關鍵時機。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應用方面,有些國外媒體已經具有成功的經驗,美國洛杉磯地方電視臺在對周末棒球賽報道思路進行尋找時,就運用了人工智能非監督學習尋找線索,并且獲得了比較準確的結果,他們將比分、票房、對陣隊伍以及天氣等與周末棒球賽有關的歷史數據的信息,全部輸入到人工智能非監督學習的系統中,在這些數據中,人工智能能夠將許多隱藏的關系尋找到。
新媒體時代,已經將社會的媒體市場格局和傳播信息改變了,但是,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還要進一步地加強,由于新媒體中信息優劣真假摻雜在一起,因此,在該環境中,新聞工作自身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必須要保證,不能因為搶占市場,而將新信息質量忽視了。新聞工作事業應該更好地調整,與媒體市場的需求和形勢相適應,新媒體時代穩定健康的發展才能夠有效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