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婷婷
(中共阜陽市潁東區委黨校 安徽阜陽 236000)
意識形態建設要具備引領思想、凝聚共識的作用,關系國家安全、政權鞏固和人心凝聚。伴隨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空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網絡空間成為人們參與度極高的一個領域,基于網絡平臺,世界范圍內的思想觀念紛紛席卷而來,這些思想觀念的輸入和傳播,裹挾著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它們一方面代表著不同國家、不同階級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代表著網民參與網絡世界形成的思想或價值觀念。區別于傳統的意識形態,網絡意識形態離不開網絡的參與,它是網絡社會交往實踐的產物。網民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人機互動和人際交往,共享網絡空間的價值觀念。因此,網絡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嶄新的形態,它不是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上的簡單復制和再現,也不是網絡社會中網民思想觀念的簡單拼湊和組合,它是網絡空間多元主體自覺反映社會關系而形成的認知系統,通過使用信息傳播工具得以展現在網絡空間的觀念,其運動發展依然受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反作用于現實世界。
紛繁多樣的網絡意識形態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會有一定的影響,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成為需要關注的時代命題,它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憑借其強大的解釋力、影響力、凝聚力引導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搶占意識形態的話語制高點,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掌控住網絡主導權,主流網絡意識形態就不會被消解并保持相對安全的狀態,是國家安全的精神防線。
由于網絡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虛擬性和隨意性等特點,“意識形態領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給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不少挑戰。
西方社會爭奪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強大的文化霸權、經濟霸權、信息霸權加緊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圍堵。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敵對勢力顛覆國家政權、改變社會制度的陰謀未能得逞。在信息時代,西方國家繼續興風作浪,利用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特點,憑借其在信息技術上的先發優勢,以網絡為載體進行擴張,爭奪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權。一是將他們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滲透到文化產品中,大肆宣揚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和政治觀,實際是利用網絡的無邊際效應向中國兜售包含著西方價值觀念的各種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暗流涌動,其精神實質始終是宣揚西方發展模式、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的普世性、合理性、優越性,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根基。二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存在社會結構的調整、利益格局的變化和轉型時期的沖突,各種西方社會趁機涌入互聯網,將我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歸因于黨和政府,通過網絡媒體發表所謂的“中立”“客觀”的態度和觀點,做一些斷章取義、顛倒是非的解讀,實則為了擾亂民心、抹黑我們的黨和政府,對我國意識形態進行攻擊圍剿,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顛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進而顛覆社會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制度。
新媒體傳播給意識形態建設帶來新考驗。互聯網資源儲備豐富,包羅萬象,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以及思想層面的方方面面,借助新媒體的傳遞運載,突破了時空限制。目之所及,“低頭族”隨處可見,碎片化傳播強調傳播主體的主體性、信息需求的個性化,每個人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通過微博、微信、微視和客戶端等多種形式開展以自我為中心的信息攝取和傳播,在上述環節中,給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隱患:一是網絡的交互性質易使內容片面化,紛繁復雜的價值觀念信息就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從而引起人們價值觀的多樣性,勢必分散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弱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從而增加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復雜性;二是網絡的傳播范圍廣,人民大眾參與度和積極性很高,發表的信息量過大,再加上網絡的傳播速度快,不能及時的屏蔽與攔截錯誤的思想和反動的言論等等,給網絡安全產生很大的壓力和沉重的負擔。
通過互聯網傳播出來的信息,滲透力和傳播力成倍的增長,威力更是無人能及,所以在新媒體傳播背景下,一些錯誤虛假有害的內容如果未能遏制蔓延,就會使得胡編亂造、博取眼球的行為見諸網絡,這些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消解和侵蝕不容小覷,必須引起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網絡輿情監管存在不足。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作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曾為推動中國社會治理改革作出了貢獻。但網絡輿情是把“雙刃劍”,可能引來輿情危機。
一是監管部門缺乏有效監管和規范,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處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對其采取有效的監管,很有可能誘發民眾的不良情緒,引發群眾的違規和過激行為,進而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對黨和委政府造成負面影響。二是網絡輿情處于匿名性、虛擬性和多元性交織的狀態,給意見領袖與網絡推手以可乘之機,他們針對重大議題和重大事件做出歪曲事實真相、吸引網民眼球的言論,導致信息誤導和輿情失控。更有甚者,部分國外媒體和網絡“大 V”別有用心地利用網友不明真相,在一些與意識形態關系并不密切的社會問題上,對公眾輿論進行誘導和炒作,左右網絡輿論的發展方向,可能孕育出網絡群體性事件,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管理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安全”,嚴峻的形勢不容我們聽之任之,強化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迫在眉睫,積極有效地應對嚴峻形勢,需要多方努力,共同維護我國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堅持黨政主導,落實意識形態工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發揮“以黨領政”的主導效能,確保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中。一是各級黨委要負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落實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使網絡空間始終成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堅強陣地,決不給錯誤思想觀點提供滋生土壤。二是密切關注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動向,提高對網絡思想動態的敏銳性與鑒別力,加大對網站發布單位和網絡使用主體的管理力度,嚴格要求開設信息發布平臺的網站加強后臺審核管理。三是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各部門單位要對自己轄區內的敏感問題、突發事件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做好突發事件的預判,主動、及時發布突發事件的處理信息。
強化技術創新,搭建網絡安全防御體系。技術是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推力量,技術保障體系和安全保障機制的構建和完善有助于增強國家網絡意識形態綜合治理能力,進而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一是需要研發新的傳輸技術、阻截技術、獲取技術,守衛網絡安全,防范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破壞性為;二是需要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核心產品,尤其是我國網絡建設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產品,以提升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反制和反擊的“先發性”技術水平,變被動防御為主動預防。以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網絡意識形態高地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主義國家網絡環境。
加強平臺管理,擴大主流意識形態陣地。互聯網作為意識形態交流爭鋒的重要戰場,誰掌握了宣傳播報的主動權,誰就掌握了價值輿論的主導權,這是我們和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較量的重要方面。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網絡平臺建設,逐步樹立和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絡陣地,努力搶占網絡輿論宣傳的制高點,打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網絡傳播平臺。一是積極搶占在互聯網、移動終端上的主動權,加快建立一批對社會輿論產生積極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網站和移動應用程序。二是擴大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當代社會輿論場的吸引力。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一定要發揮理論的魅力,避免抽象枯燥、言之無物、內容單一的“官話”“套話”,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創作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完善法律法規,構建網絡監管治理法治網絡。互聯網是供網民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但不允許任何可能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穩定的言論表達。依據國家法律體系對網絡輿論空間加以規范,是確保主流思想價值體系主導地位確立與鞏固的條件依托,也是有效推進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有力保障。因此,需要著力完善網絡空間領域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并積極有效地加以實施,形成全面化、多維化、標準化、科學化與規范化法制規范系統,“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夯實人才支撐,培養造就高端人才隊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需要人才支撐,要從國家網絡強國發展戰略全局出發,按照人才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教育實踐和測評考核,打造具有良好專業知識和政治意識的高端人才隊伍,為黨的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不斷推動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長期穩定發展。一是培養網絡安全管理人員。要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及網絡安全的理論知識、邏輯關系。面對問題,要具備完善網絡和安全策略、優化和提升網絡結構、規劃網絡安全結構和設備的全面能力。二是培養一支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理論功底,能夠積極引導網絡意識形態的構建與傳播,善于管理網絡意識形態的人才隊伍,要求他們在各種網絡意識形態論爭中主動表態,勇于亮劍,緊握網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和引導權,引導網絡輿論的正確方向。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但意識形態工作實質沒有改變,始終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工作,網絡意識形態建設要與黨和國家的現實工作相結合,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人民主體立場,重視人民群眾在互聯網上反映的正當訴求,以此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凝聚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