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茂雅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市 100089)
私有制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出現的。私有制并不僅指資本主義社會下一種制度狀態,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依然有它的蹤跡可尋。人類社會產生以后,首先出現的是以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沒有私人財產占有的,因此也不存在私有制的形式。馬克思并沒有直接給出對私有制的定義,從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起源及私有財產的本質進行了論述,從而揭露了私有財產走向滅亡的必然命運。在馬克思看來,私有制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生產資料占有的關系中引起的人與人在生產過程中不平等、剝削與被剝削的一種地位。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又指出人在生產勞動中,受著人類生產共同活動方式,即生產力的制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人們的交往形式,也決定了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
私有制的產生離不開人類生產力狀況的大幅度向前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為私有制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條件。在人類發展的野蠻階段,人們學會紡織、馴養動物,除生活必需勞動產品之外,出現了少量的剩余產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增多,出現了財產的個人私有,形成了初步的階級分層。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生和生產產品交換規模的擴大,生產力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也逐步的發展和形成了。馬克思曾經提到一個民族的發展程度與這個民族內部分工和民族的生產力是分不開的。但馬克思所指的分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分工,而是資本主義形式下的分工。一般意義上的分工是能夠大大促進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的,馬克思認為這樣的分工是以增加人的自由及勞動的全面性而存在,但資本主義的分工,反而加劇了人的片面化發展,成為了人異化的根源。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增加,金屬工具、牛耕等新的生產工具或方法被發明,直接促進了剩余產品的出現,對于剩余產品的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因此可以看出,私有制的產生是隨著更高生產力的發展,為了適應更高生產力而產生的。私有制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而出現,在一開始有它的積極意義。私有制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生產力水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斷完成巨大飛躍“奴隸勞動使奴隸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得以脫離生產,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對立,以及城鄉的分工和對立,使人類得以在文化、藝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隨后,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的萌芽所產生的生產力也為戰勝封建主義提供了條件。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發展需要資本的原始積累,從這個角度說明,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加快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當人類生產力水平繼續高度發展時特別是到了大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質上作為一種剝削制度,作為造成人類不平等原因之一,又進一步演變成制約人類發展和生產力的因素,最終逃離不開被取代的命運。
引用《共產黨宣言中》具有經典啟示意義的一句話“資產階級…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正如前面我們提到,私有制作為當時的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為當時人類生產力的提高發揮出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作為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也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發展而走向衰落。馬克思所談到的“掘墓人”,就是“反對自身的武器”的無產者。無產階級作為被私有制剝削與壓迫的階級,就會變成為消滅私有制的主體。從另個層面說,一旦舊的社會現狀不符合這個獲得統治新的階級的利益,那么它將強制性的對社會進行調整,使整個社會能夠滿足它的生存和統治條件,也就是資產階級私有制。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私有制的批判,最早的觀點就是出發于論證無產者如何取得自己的生產力。無產者是沒有自己的財產的,他們在大工業時期所創造財富,只是無償的透支自己的勞動為資產階級財產服務的。而且在越來越進步的工業文明中,工人階級的生活不但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變好,反而愈加困苦和貧窮。在沒有什么自己的東西需要必須加以保護的前提下,無產者只有通過“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廢除所處社會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才是無產者獲得社會生產力的唯一方法。所有制關系本身是不具有褒貶含義的,馬克思也指明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如封建所有制代替奴隸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代替封建所有制,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對私有制的消滅,對資本主所有制的廢除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不是共產主義所獨有,并且馬克思想要強調的是,共產主義要廢除的只是資產階級所有制,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所有制。共產主義要進行的消滅所有制,更加不是資產階級所指責的那樣,是對個人勞動所掙來的財產的消滅。我們不得不再次回到對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界定,是人與人在生產資料占有中的不平等地位,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是毋庸置疑的,而私有制中對私有財產的排他性,排除的恰好是不屬于這個階級所有人的利益。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中真正擁有財產的,私有制真正維護的,只有無產階級的對立面階級——資產階級的財產。
接著,馬克思不禁問到“但是,難道雇傭勞動、無產者的勞動,會給無產者創造出財產來嗎?”不會的,無產者勞動所創造的財產有一個名詞替代:資本,而資本是剝削雇傭勞動所得來的資本家的“私產”。共產主義所廢除的私有制,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去的是它的階級性質——被資產階級粉飾下的私有制本質。因此,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直接指出要消滅的私有制,并非資產階級責備的一切個人私有財產。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的對人的剝削以及壓迫,造成了人的異化和片面而不自由的發展。馬克思進而提出對私有制的消滅,不再僅僅是批判,而是對使人受壓迫、受剝削的、使人受異化的私有制的消滅,進而組織無產者成為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實現人的本質的回歸,使人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才是馬克思所追求的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社會未來前景的綱領性描述,是共產主義學說的凝練表達。馬克思的私有制批判理論形成于十九世紀中葉,那是階級斗爭異常激烈的年代,也是資本主義在全球大擴張的年代。這一理論在當時主要運用于論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及社會實踐,表現出兩個階級、兩種制度和價值觀念之間斗爭的不可調和性。但在70年代以后,各個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際遇的國家逐步從對抗走向對話,時代主題也由“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那么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中國面臨的改革開放的主題不變,中國需要進一步思考在新時代如何利用資本來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公有制。
正確認識及對待資本在當今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離不開對資本主義的正確利用。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而國企改革無疑是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然而與眾多非公有制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和收益低下等問題困擾著當前國有企業發展。因此國有企業改革的問題迫切的擺在了黨和國家甚至全世界的面前,而馬克思的私有制批判理論無疑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對待國企改革的視角和方向。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理論在當今時代挑戰與價值并存。我們更應該看到到《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消滅私有制的必然性和消滅私有制過程的長期性進行了嚴格區分,這是兩個相互聯系但又有重要區別的問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以消滅私有制為前提和條件的。“消滅私有制”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跨度,并不能以此來否認馬克思資本主義私有制批判理論在當時的合理性,更不能以此作為抨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作為新時代新形勢下堅定理想信念的依據。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堅信資本主義最終被社會主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