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琪
(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省石家莊市 05001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1]。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不斷跟進時代的實踐,認識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中國學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取得了累累碩果,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科體系。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只是局限于對歷史進行表面的解釋,從整體上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很少,所以會對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精髓出現誤讀,從而無法準確的把握其完整圖景和整體性。
唯物史觀是關于人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2]。”馬克思強調人的現實基礎,從實踐出發,把人規定為從事現實活動的人[3]。從而徹底拋棄了以往哲學當中抽象的人的概念。馬克思論述了人生存的本質。人能生存下來,首先必須有基本的生活資料,從而保證生存的可能,就要解決人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基本問題。
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無產階級解放的根本條件。 馬克思指出,資本按其本質來說,它是對無酬勞動的支配權,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4]。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對勞動力進行剝削以滿足自己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資本的本性。資本是人類在經濟活動中形成的,最終卻統治了社會,資本拜物教充斥于整個社會。
資本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5]。”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追逐剩余價值為目的,資本僅為獲取剩余價值的工具,工人成為機器,資本家成為人格化的資本,整個社會關系物化,人與社會被嚴重扭曲。馬克思論證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和片面化問題,并且指出,整個社會被異化的物所支配、所奴役,人不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而且同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異化。一句話,人同人自身也異化了,人變成抽象的存在物,成為創造價值的工具,所有人都被奴役了。
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剖析資本主義社會,得出了“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6]。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兩個必然”的論斷為邏輯起點和核心論證無產階級解放的性質、條件和一般進程的。
在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關注的中心問題是無產階級及全人類解放這一偉大事業。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無產階級要依靠自己解放自己,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從不平等的奴役制度下解放出來,使社會擺脫私有制剝削、壓迫及階級斗爭,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只有這樣,無產階級才能實現徹底解放。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內部刻意制造“青年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的對立,無視馬克思自身的思想在時間上的延續性[7]。隨著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陸續整理公開出版,一些西方學者圍繞手稿中“異化勞動思想”“青年馬克思”,一時之間“青年馬克思”與“晚年馬克思”的斷裂說甚囂塵上。
極力強化“馬克思恩格斯對立”的學術話語,無視馬克思恩格斯之間在思想上的聯系性。這種觀點直到現在仍然存在。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費切爾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呂貝爾主編《馬克思學研究》的先后創刊,“馬克思學派”在西方語境中逐漸盛行起來。
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與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分割為兩個互不相干的獨立部分,無視它們之間在歷史上的繼承性。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都割裂了馬克思主義內容和體系的整體性,沒有看到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改造世界的辯證法本身始終包括了批判的向度和建設的向度,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研究是應對西方社會思潮挑戰的需要[8]。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以及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特點,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如何抵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想的影響,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研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9]。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出了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的新型的發展道路,這與我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社會發展的完整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
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研究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縱深發展的需要[10]。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整體性的前提下,真正做到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堅持科學發展的觀點、執政為民的觀點、開拓創新的觀點,運用實事求是的方法、群眾路線的方法開展工作。
堅持“回歸原生文本”的閱讀方法。“回歸原生文本”,就是指回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經典文本中去,通過對文本的耕犁闡發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本真精神。這是一種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的路徑。
借鑒國外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成果。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不僅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還需要開拓新的研究視閾、利用新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所折射出的意義和價值是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必須高度重視的。由于歷史境遇、理論視角以及時空狀態等原因,國外學者還洞察了一些其他領域或者視角難以覺察的東西,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樹立以關注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實踐原則。馬克思曾經指出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1]。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鮮明特點,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然內在地要求社會實踐運動的印證,要求以關注現實問題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12]。”這為解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指明了超越“形而上學思維片面性”的途徑。
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看,解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需要堅持科學性與革命性的內在統一[13]。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論,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科學性區分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性區分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了鮮明的黨性原則。
從現實與理想的關系來看,解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需要堅持真理性與價值性的內在統一[14]。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堅持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這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又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邏輯的顯著特點。
從學術研究與現實問題的關系來看,解決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需要堅持學術性與政治性的內在統一。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是一級學科,而且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亮的底色。
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來看,盡管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研究的具體問題和突出的重點有所不同,但是馬克思主義并未呈現出斷裂性的特征,而是在連續性中彰顯了整體性,始終圍繞三大主題展開:一是認識資本的邏輯,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二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社會在理念上進行建構;三是探討實現理想社會的具體路徑和根本方法。
從中華民族復興史的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順利前行的思想燈塔和行動指南。它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不僅僅在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實現了根本性轉變,更在于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破解了西方國家精心設計的各種話語陷阱,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與整體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自信之源、實踐之基。
從人類文明進步史的角度來看,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的關注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中國發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它不僅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也必將超出一國范圍成為對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積極影響的一種嶄新的理論形態,不僅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路徑指引,而且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貢獻了中國智慧,推動了以普惠價值和共享發展為支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