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扶貧的主旋律電視劇《山海情》火爆全國,這也是為數不多涵蓋全年齡段觀眾的一部口碑之作,豆瓣評分高達9.4分。這部劇在呈現精彩劇情的同時,帶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即對于中國扶貧事業來說,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沉淀,以及這些經驗如何指導在全面脫貧之后的鄉村振興。
在《山海情》中,西海固成功脫離貧困走向富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路徑。首先是勞務輸出,通過在福建莆田的工廠務工,貧困家庭快速地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脫貧。我們看到像白麥苗、秋紅等這些女工出去打工,她們的家庭很快就實現了脫貧,成為大家紛紛效仿的對象,越來越多的青年勞動力加入去福建打工的行列。
這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具有變革性和影響力的社會措施,讓幾億農民可以進入城市、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務工,這是中國能夠實現大面積農村脫貧的重要推動力,基本上一個家庭有一個勞動力進城打工,就可以很好地實現脫貧。
第二個路徑,是當地的初級產業發展,依靠福建來的農林專家的指導,吊莊移民開始種植雙孢菇,發展庭院經濟,增收致富。這也是全國范圍內未外出農民群體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不過,這種模式容易停留在粗放型階段,受益的人群也有限,農民也很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沖擊,吊莊村民雙孢菇賣不出去的劇情,就是最生動的證明。
第三個路徑,是隨之而來的產業轉移,沿海的一些基礎產業轉移,能夠落地到這些欠發達地區。像閩寧鎮的規模化葡萄種植和酒莊產業,就是白麥苗的莆田老板投資的,還有水旺從福建莆田帶回來老丈人家的藥店,以及幫助老鄉把枸杞等中藥材賣到福建等,直接推動了當地從庭院經濟升級到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階段。這可以說是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最終路徑。閩寧鎮能夠發展起來,最終靠的就是做大做強雙孢菇、葡萄種植等當地優勢產業,形成特色后促進了整體脫貧致富。
當然,這三個路徑是緊密關聯、層層遞進的,沒有第一個路徑的外出打工,很多村民的視野和意識根本就沒有改變,這就很難去推進第二、三路徑的發展。又比如,發展閩寧鎮當地的產業,如果僅僅靠內生力量是很難的,所以就需要第三個路徑的外部資源推動,使外來的產業能夠轉移到這些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跨越式增長。
當然在這背后,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一個是政府的主導作用,就是基礎設施的搭建,包括各方面軟、硬件的基礎設施,比如三級揚水站、學校和醫院等,都是從基礎建設方面為經濟發展做鋪墊,這一部分只能由政府來主導。另一個因素就是吸引優秀人才回流,在外打工增長見識、獲得專業技能的白麥苗、水旺等新生力量返回家鄉,成為促進當地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成為當地引進外部資源的一個重要推手。
在中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之后,經過這幾年的投入,農村基礎建設中的硬件部分相對來說已經好了許多,所以對于下一步的鄉村振興來說,加強軟件建設,吸引鄉村人才返鄉創業,進而培養更多人才,是需要努力推進的重中之重,這也是保障欠發達地區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人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山海情》其實是一部“致富經”,其背后呈現出的中國脫貧致富的30年篳路藍縷,是中國可以和全世界分享的脫貧致富的寶貴經驗。而我們也看到,這些模式在非洲等地區也在落地,比如劇中凌教授的原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菌草技術專家林占熺,就幫助過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非等國家種植菌草,都取得巨大的成功。這也驗證了中國脫貧致富模式的普世性和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