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語境中一些無意識的媒介標簽,很能反映社會意識中某種固化的性別權力。比如著名的“盧書記事件”中,網傳大連市金普新區一街道干部進小區拒不配合志愿者登記并給社區盧書記打電話要求放行的視頻,當地有關部門迅速調查并公布了處理情況,耍特權的當事干部受嚴重警告處分,開綠燈的“盧書記”也受警告處分,這處分讓公眾極度舒適。
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的時候,標題中鋪天蓋地用的都是“女干部”標簽。什么《女干部不配合防疫找“盧書記”放行,兩人均被處分》,什么《大連女干部闖卡打電話找“盧書記”放行,被免職!》,還有《“一個電話,兩個處分”,大連女干部與盧書記均被處理》,等等。作為男性,看這一個個“女干部”都覺得很刺眼,估計女性更覺得不舒服了。我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引起朋友們共鳴:
還是不要在標題里強調“女干部”,就像習慣不用“男干部”一樣。你見過幾個標題里有“男干部”的?這種習慣的標簽傳播,塑造著女性潑辣、不講理、無理取鬧的刻板形象。雖然“女干部”是個事實,但用在標題中很容易標簽化,將一個“具體身體”變成一個抽象的集合概念。為什么對盧書記沒有用“男干部”?標題中的性別元素,應遵循克制和必要性原則,“不使用就會影響關鍵信息傳播”“屬于決定性新聞要素”的情況下才最小限度地使用。
我理解,媒體在新聞標題中用“女干部”時,并無惡意和故意,只是習慣性強調一個“新聞事實”。但問題可能就出在這個“習慣”,潛意識中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和話語權力。負面新聞的主角是男干部,不會在標題中用“男干部”“男局長”“男處長”,為什么是女性時,就會加上性別呢?就像新聞標題中那些自然化的“女大學生”“女司機”“女公務員”“女教師”“女白領”一樣,這種標簽強化,有時是一種性別符號消費(加上“女”更有流量),有時是刻意傳遞一種誘導和暗示。一個標題是一片“雪花”,長期以往,性別與負面事件形成慣性勾連,就制造了性別負面形象的“雪崩”,提到某種負面就想起某個性別,比如看到車禍,就會想到“女司機”。
“雪花雪崩論”的滑坡謬誤常被邏輯學家詬病,但用在性別形象的標題固化上,卻很恰如其分。提到“女干部”,人們腦海里躍然紙上的那些形象,與這些新聞標題塑造的想象不無關聯,傳播既塑造著擬態環境,也塑造著群體形象。
這可能是一種無意識。但媒介傳播文明就在于,克制這種無意識,看到“無意識”中所潛藏的污名、暗示、誘導和涵化的歧視,看到張口就來的熟悉表達所包含的問題。觀念水位的提升,就是把以前人們熟視無睹的日常當成問題,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然后有文明。特別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話語,話語中常常隱藏著腐敗、利益和優勢感,沉淀和晶化著一個人、一個社群、一個社會的偏見。社會群體所使用的語言通常是被設計用來確保他們特殊的和優越的地位的,讓你覺得自然而然習焉不察。文明的社會,能反思那種“自然化的問題”,而社會達爾文主義則不然,將弱肉強食的動物性樹為成功榜樣。
符號和標簽是人們的日常表達習慣,標簽不可避免,但標簽化卻要盡可能去規避,尤其是容易在標題中形成負面強化的標簽化。就像那條新聞,用“某社區干部”完全不影響新聞報道的信息傳播,沒有弱化報道指向,“女干部”用得毫無必要。標題用什么詞,不僅是話語習慣,更關涉一具社會的價值觀和媒介文明,身負公共性期待的媒體,有責任營造一個無歧視的大眾傳播環境,盡可能不在新聞標題上強化與核心新聞要素無關的身份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