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國,陳 巍
(1.常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2;2.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我國竹類資源豐富,有39屬500余種[1]。由于竹子大多為多年生一次性開花結實,開花周期長,能得到可育種子很少,所以無性繁殖是竹子育苗的主要手段[2,3]。竹子主要通過竹篼、竹鞭和母竹苗進行無性繁殖,在此過程中需消耗較多勞力,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培育出竹子小苗成為現在培育竹林的關鍵問題之一[4]。
翠竹(Pleioblastuspygmaeus)屬于禾本科竹亞科苦竹屬,在園林綠化上應用較為廣泛,是優良的小型地被類觀賞竹種,其經濟價值越來越高[5]。當前,翠竹主要是母竹造林,但近些年翠竹在自然環境中連年開花,造成許多竹園花后成片枯死,培育優質苗源已迫在眉睫[6]。實踐證實,采用種子培育實生苗成為竹子快速繁育與優良種質資源選育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且能夠增強竹林的生長勢,使竹林長期保持高質“高產狀態”[7],許多學者對竹子種子形態特征和萌發進行了探索[8,9]。筆期從事于竹子種苗技術研發與探索,現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翠竹實生苗繁殖技術,實現了翠竹以實生苗繁育分蘗苗,進而促進了竹子種苗產業發展。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翠竹一般在3月中旬開花,4月中旬進入盛花期,4月下旬為謝花,5月初(立夏前后)成果。翠竹種子穎果,形似茨仁米;子粒較大,含水率高,休眠期很短,難以貯藏保管,應隨采隨播為宜。通過揚凈純度可達90%以上,千粒鮮重達135 g。再經除雜、拌藥,即可裝運或短暫貯藏。種子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防止潮濕發熱,清理霉變、蟲害等污染源,以免影響種子質量。常溫貯藏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個月,0~5 ℃低溫貯藏可以保存半年,過久發芽力會顯著降低。
選擇竹圃地,以坡底平緩、耕作熟地,土壤為砂壤土較為適宜。翠竹苗初期生長勢較弱,怕凍、怕澇,忌積水地、粘重土壤和風口狹谷等區域。
山地建新竹圃,應在7~8月份進行土地清理,深挖翻土,去除雜草,再于秋冬季及播種前整理1~2次,次年3月結合基肥施放作苗床,然后碎土作床。稻田地和熟土地建新竹圃,應在秋冬前開好排水溝,深挖翻土,施鈣鎂磷肥2250 kg/hm2,三元復合肥750 kg/hm2,均勻施放。按照9 kg/hm2的密度噴施地菌靈或放克松,對土壤進行消毒。
翠竹育苗多采用高床,床面高30 cm,寬120 cm,操作道寬度約20~30 cm。將床面整理平整,在上面鋪厚度為2 cm的黃心土,達到抑制雜草生長和減少病蟲害發生的作用。容器育苗多采用基質加黃心土混合作為盆土。
采集翠竹種子先行篩選,除去雜質、霉變、損壞和小粒種子。實生播種前清洗、拌藥,再用0.3%高錳酸鉀液浸種消毒后播種。開始催芽時,首先用清水清洗種子,去除藥粉殘留,再用潮濕砂子拌種。催芽過程中,要注意催芽溫度,及時澆水。
大田育苗可采用撒播、條播、穴播等方式,以夏秋播種為主。每穴3~5粒,株行距為30 cm×30 cm,覆基質細土最好不見種子,再蓋草淋水。土壤覆蓋不能過厚,以免土質粘結,影響種子發芽出土。竹圃發芽率一般為90%以上。
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和正常通氣,特別要注意害蟲和老鼠危害。當氣溫25 ℃左右,7~10 d便逐漸發芽出土。幼苗施肥,多采用營養液施肥,利于幼苗吸收。
(1)出苗期。注意揭蓋間隔,從見苗時開始揭蓋至全部揭除,大約需要7~10 d。采用循環式連續除草方式,即不定期除草,隨時保持苗床無雜草。在高溫季節適當遮陰,適時澆水灌溉,注意雨后積水及時排除。
(2)生長期。實生苗開始展葉后,可適當撒施腐熟清糞水。進入分蘗期后,需用0.3%的尿素追施。追肥后必須用清水沖洗苗葉,以免出現肥害。至秋末冬初,每叢有數株至數十株的分蘗苗,一般高度約5~10 cm。
(3)分蘗期。進入分蘗時期后,翠竹約30~40 d分蘗一次。一年中,人工育苗可分蘗3~5次,天然更新分蘗1~3次。翠竹幼苗喜濕潤環境,早春干旱時期應及時澆水,夏季雨水過量時,要做好排水措施。當年7月份進行第一次追肥,施速效化肥,宜少量多次,當年8~9月份進行第二次追肥,施人糞尿等液體肥料或速效肥。
(4)越冬期。條件許可時在四周設置風障,并在竹苗叢上適當撒上干草,可確保安全過冬。
翠竹實生苗一年產生大量長鞭,鞭上側芽可萌成竹苗。因此,利用1~2年生竹苗分蘗性強的特點,快速分生繁殖,不僅成本低廉、方便運輸,而且成苗率高,實現以實生苗繁育分蘗苗,進而促進翠竹實生苗造林,成為翠竹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為繁育翠竹苗的圃地,以光線充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的場地,最好選擇沙壤土,水源和周圍沒有污染物。整地時間根據造林時間來定,要求在分株栽植前完成整地工作,整地時將熟化的有機肥翻入土中,根據立地條件整地和挖定植穴。
選擇翠竹種苗,一般要求母竹為1~2年的實生苗,不僅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芽體飽滿,而且具有較強的發筍和抽鞭能力。
在挖取過程中極有可能損傷到翠竹種苗竹鞭,所以起挖前應保持竹鞭濕潤,盡量避免土團松動,并且不宜在霜雪期間進行。遠距離運輸要對母竹進行遮蓋,及時噴水保濕。
3.3.1 分株育苗
當年10~11月份或者次年,首先挖起整叢竹苗,然后5~10株為一叢切開,在此過程中注意根系和分蘗芽。株行距30 cm×30 cm,于圃地沾漿栽植,澆水覆土,成活率一般超過90%。分株苗生長季每叢可分蘗數十株以上,平均高8 cm,抽鞭數根。分株造林,地栽苗可連續同法分株移植。盆栽容器苗可以切分法,分盆擴繁育苗。
3.3.2 挖苗留鞭育苗
實生分蘗苗竹鞭再生能力極強,在苗出圃后,可結合整地進行施尿素和有機肥,等待春季出苗。
3.3.3 容器育苗
為了便于擴繁移栽的需要,采用泥炭、園土等配置基質,用容器盆具裝盆,點播種子3~5粒,覆土1 cm,置于陰涼通風場地,強化育苗管理。
栽植季節多為春季,此時溫度適宜,水分充足,溫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種苗生長。堅持淺埋、踩實的原則,隨時挖取隨時栽植。定植穴長、寬、高均為60 cm,栽植時要舒展竹鞭,分層壓實,澆透水。
移植后,應加強對造林地的管理。每年5~6月份和8~9月份進行除草松土2次,不僅可除掉雜草,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還可促進竹鞭的擴展和蔓延,使得竹鞭長勢更好。
3.6.1 灌水
在幼竹生長期或出筍期要注意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可以采取覆草保濕,在干旱時則要及時灌水。
3.6.2 施肥
新造竹林成活后,結合中耕松土增施速效肥和有機肥,施肥可增加土壤肥力,促進新竹生長,提早成林。
徹底清除竹園,選用無病蟲源的田園土和腐熟農家肥。采用高溫消毒和藥劑消毒等方法定期為苗床消毒滅菌。采用防蟲網紗覆蓋苗床,減少病蟲發生。適時移栽,及時排灌,注意中耕除草。
利用器械、光、熱、電、溫度、濕度和聲波等各種物理因素或方法防避、抑制、鈍化、消除、捕殺有害生物,目前主要應用的有頻振式殺蟲燈、LED新光源殺蟲燈、誘蟲色板(黃板、藍板)、銀灰膜避害等理化誘控技術。
4.3.1 竹苗病害
竹苗猝倒病:發病前用1%~3%硫酸亞鐵液防治,以淋濕苗床為度,并清水洗苗;發病時,可選用30%惡霉靈水劑600倍液,90%疫霉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對水噴霧,每隔10 d施用一次,共2~3次。立枯病:發病前用1%波爾多液噴灑1~2次;發病時,可選用50%的多菌靈可濕粉1000倍液,或50%利可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灑2~3次,間隔期10 d。
4.3.2 竹苗害蟲
根部害蟲螻蛄、地老虎等,蟲齡較小時可采用2.5%敵百蟲粉劑每畝1.5~2 kg噴粉,或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地面噴施,蟲齡較大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竹螟、竹螨等蚜蟲葉部害蟲采用樂果3000倍液噴殺,或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
本文從種子育苗、實生苗繁育種苗、病蟲害防治3個方面介紹了翠竹實生苗繁育技術,提出了完整的育苗和管理技術并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該技術對于探索竹子實生育苗、以苗育苗等方面具有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