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斌,何孔靈,曾新平,林振顯,林立法,王 韌
(1.福建省霞浦縣林業局,福建 霞浦 355100;2.福建省福鼎市林業局,福建 福鼎 355200)
霞浦縣地處福建省東北沿海,位于北緯26°25′~27°9′、東經119°46′~120°26′,北連福鼎市、柘榮縣,南接羅源縣,西靠福安市,東鄰東海,為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春為多雨、夏少酷暑、秋多臺風、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1],年均降水量1508 mm,年均氣溫是19.1 ℃,最高極端氣溫達35.9 ℃,最低極端氣溫是0.0 ℃。國土總面積為148181.2 hm2,其中林業用地面積占70.3%,為10.42萬hm2;林業用地中Ⅰ類土地面積占1.62 %,為1688.703 hm2,Ⅱ類土地面積占30.92%,為32231.2937 hm2,Ⅲ類土地面積占36.71%,為38266.8432 hm2,Ⅳ類土地面積占30.75%,為32054.0842 hm2;有林地面積是8.96萬 hm2,森林覆蓋率是60.45%;花卉綠化苗圃地350 hm2,其中盆景產業園占地面積8.53 hm2。
霞浦縣轄區劃分為2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6個鄉,共有社區居委會23個、村民委員會293個。全縣總人口是54.3803 萬人,人口平均密度是318人/km2;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33.14%,為18.0218萬人,鄉村人口占66.86%,為36.358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03%,為4.9103萬人。據統計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產值達181.54億元,農業總產值是96.44億元,其中花卉盆景生產經營戶多達135家,盆景存量高達4萬多盆,價值為2.6億多元,年交易額高達5000多萬元,帶動農民1200多人就業,年人均增加收入達1.5萬元[2]。
2.1.1 生產規模擴大,形成產業集群
以盆景生產制作為龍頭的花卉產業,通過近年來的整合和提升,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是政策支持持續給力,盆景市場建設初具規模;二是從業隊伍不斷擴大,產、供、銷網絡體系初步形成;三是集約經營持續提高,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2.1.2 特色優勢突顯,形成品牌效應
以“松城”品牌的天然樹石盆景為代表的花卉產業特色優勢明顯,品牌效應逐漸形成,發展基礎厚實,潛力優勢顯著。長期以來,霞浦縣獨特的天然樹石盆景以其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的創作花藝意念和師于自然、勝于自然的園藝創作手法享譽全國。多次獲得國家及省級獎項,現已成為花卉盆景業界的一朵奇葩。2011年3月經國家工商總局批準,樹石盆景注冊了“松城”牌商標和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為霞浦縣花卉盆景樹立了品牌形象[3]。
2.1.3 創新能力提高,科技興花見效
為夯實發展基礎,搶奪發展制高點,針對天然樹石盆景發展受制于自然資源供給短缺,難以大規模發展的瓶頸制約,積極組織技術攻關,目前已成功開發出人工穿石、人工鑿石等不同類別產品,產品既克服了原料來源困難,又保留了天然樹石盆景的風韻,且產品的性價更貼近于普通群眾消費能力,市場營銷前景十分廣闊。
2.1.4 花事活動瀕繁,產業不斷拓展
隨著花事活動的日益增多,花卉產業鏈不斷拓展,霞浦縣現已逐漸擺脫傳統農事觀念,在全面優化、提升花藝文化的內在含養和生產、營銷、創新實力的基礎上持續拓展花卉產業的文化外涵延伸度,一大批與花卉、盆景具有關聯性的行業發展步伐得以提速,根藝、賞石等一些民間藝術也更是向產業發展過渡。同時,各級組織采取“擺出來,走出去”的辦法,大力支持各類花事活動。一是積極組織推選新品、精品參加國家及省級花卉博覽會,全方位推介霞浦花卉盆景的“精、氣、神”;二是主動采取多形式的花卉盆景展覽會,宣傳普及花卉文化知識,溝通產業信息,擴大產業影響。
2.2.1 產業結構不完善,發展水平不均衡
霞浦花卉盆景制作雖較為發達,但花卉種植、名貴綠化樹種培育發展相對滯后,同時,缺少現代高效物流體系,交易方式落后。故花卉企業生產規模存在著小而散、基礎設施差、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的現象,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高。
2.2.2 政策扶持存肓點,制度保障不到位
由于花卉產業屬農業范疇,與其他項目相比,稅、利等對地方財政直接貢獻率相對較低,從而造成花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綜合生產能力不強。雖近年來加大了扶持力度,但經費投入與迅速發展的花卉產業還不相匹配,造成在資金與技術上難突破,產品樣式單一、品質不高,大規模發展條件不足;人才資源相對匱乏,基本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產業發展的需求,產業可持續發展潛力受限。
2.2.3 科技人員較匱乏,科研經費投入少
人才資源和資金相對匱乏,研發基本上無法開展,故產品創新能力差,品質難于提升,缺乏競爭力。
圍繞“深化改革,整體推進,轉型升級,增收惠民”這一基本要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指導,以國家相關政策為依據,依照政府指導扶持的發展道路,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導向,科技研發為動力,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種植業,培育加工業,拓展服務業,建立自主品牌,提升現代新型花卉產業體系,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和農民經濟增收服務[4]。
3.1.1 市場經濟規律為主導,經濟效益優先為原則
以提高花農經濟增收為目標,合理配置自然資源,優化花卉產業結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功能,轉變增收方式,發展現代新型花卉業。
3.1.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類實施的指導原則
充分發揮樹石盆景優勢地位,兼顧切花、觀賞苗木和木雕枝藝、賞石的發展,著力打造樹石盆景產業和名優綠化苗木生產培育園。形成人與自然的優勢互補,樹、石、盆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
3.1.3 堅持科技研發,創立自主品牌的原則
充分調動社會各階層的技術力量,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學運作管理體系,強化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品牌的貢獻率,促進增長增收的轉變,推進花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1.4 發揮天然石樹盆景優勢,堅持集約經營發展的原則
立足樹石盆景產業優勢,科學規劃調整花卉產業布局,整合資源,引導產業集中經營,推進花事集聚發展,營造“松城”品牌優勢,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提高市場的占有率。
3.1.5 立足本地資源,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
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生態保護理念,傳承傳統花文化,推進文化文明的協調發展。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大力開發森林人家、休閑觀光,把生態文明與社會文明有機結合,帶動花卉消費增長,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花卉產業可持續發展。
精心組織,科學規劃,細心實施,逐步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提高花卉生產的技術水平,促進花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突顯花文化區域特色,提升以“松城”等品牌的知明度,完善花產業鏈的有序延伸,形成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聯動,形成具有霞浦地方特色的目標。到2020年,花卉苗木種植面積多達300 hm2,產值為2億元以上,營銷額達1.5億元以上,實現人均收入達當地人均收入的2倍以上;逐步形成產、供、售、研發、培訓在內的高效運行產業集群,充分實現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有機配置,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核心產業。
3.3.1 優化政策保障、強化財政支持
從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高度,全面提升對花卉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把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花卉產業作為狀大農村經濟,提高花農收入,實現富民強國的重要措施。以政府科學規劃和有關政策為指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顯地方特色、明確主要建設任務;及時制定出臺有關花產業發展的積極政策,引導鼓勵花農、花企等組織積極投資花產業;及時組建花產業管理相關機構,明確工作任務、分工、管理、職責,及時調處矛盾糾紛,確?;óa業高效有序發展;加大各級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建立行業發展基金,提高財政的投入,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市場流通、科研與技術推廣應用建設,確保產業聚集發展順利進行。
3.3.2 科學合理規劃、實施重點建設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圍繞提升花產業綜合發展能力,加強現代化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其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
3.3.2.1 生產基地建設
根據現有花卉產業發展現狀,提高起點,突出特色,重點建設三大培育基地。一是樹石盆景生產基地,由于霞浦樹石盆景發展有著較強的基礎,產業雛形已經形成,故可建立13 hm2盆景生產培植基地,力爭2020年產值翻倍達1億元;二是名貴花木生產基地,選擇當前綠化市場上青睞度較高、本地資源豐富的竹柏、江南油杉、江花油茶,小葉榕,羅漢松等品種為突破口,建設30~100 hm2名貴樹木生產基地,力爭 2020年產值達8000萬元;三是盆花、鮮切花生產基地,由于霞浦地理氣候條件優越,且可作觀賞花卉培植的花草資源豐富,具備發展盆花、鮮切花生產的基礎條件,因此將以本地資源豐富的山菜、紫薇、杜鵑、茉莉等鄉土品種為切入點,并兼具傳統名花,時尚盆花,蔭生觀賞葉植物,力爭短期形成產能,建設70 hm2鮮切花、盆花生產基地,力爭2020年產值達5000萬元。
3.3.2.2 專業綜合市場建設
本著“大流通才能帶動大發展”的理念,為確保霞浦花卉產業的可持續跨越發展,擬規劃建設15 hm2盆景花木與名貴樹木兩大專業花卉市場,使之成為閩東北最大的花卉交易集散地。
3.3.2.3 專業人才基地建設
雖然霞浦花卉生產從業人員眾多,但人才不足問題依然突出,專業人才數量不足,且高級專業人員嚴重匱乏,制約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通過外引、內培等多種有效形式,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力爭形成中高級專業人才達十多名,技師上百名,花農技術員近千名的人才資源庫,為花卉、盆景業的科學有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可靠技術人才保障。
3.3.3 調整產業結構、落實標準生產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行標準化生產管理,不斷擴大花苗生產規模,發展各種高端精品。積極開發以“松城”品牌為代表的具有傳統特色的天然(人工)樹石盆景等系列花卉產品,同時扶持鮮切花、名貴觀賞苗木及木雕根藝等品種的生產。
3.3.4 強化科技研發、建立培訓體系
建立專業人才隊伍保障體系,完善花農生產技術、市場營銷管理的教育培訓體系,有序開展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和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各方力量,參與研發、生產、推廣應用、教育培訓、市場營銷活動。
3.3.5 建立示范基地、形成產業集群
據霞浦社會經濟、自然資源和花卉產業發展現狀,把全縣花卉產業分為三大集群:樹石盆景產業集群;名貴綠化苗木產業集群;盆花、鮮切花栽培產業集群。鼓勵引導社會各種優質資源向其集聚,推動霞浦花卉產業做大做強。以“霞浦盆景花木園”為抓手,建立現代花卉示范基地,利用產業集群的獨特效應,引導產業優化布局與開發,加速集聚發展,發揮地方特色優勢,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推動花卉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化。
3.3.5.1 樹石盆景產業集群
包括天然樹石盆景、樹樁盆景、人工樹石盆景三種類型。其產品特色明鮮,技術含量高,市場營銷旺,競爭優勢強,在福建省乃至全國處于領先,應重點發展。以“松城”牌商標為平臺,提升檔次,擴大產品的知名度。
3.3.5.2 名貴樹木產業集群
主要包括以羅漢松、大口徑小葉榕、紅花油菜、江南油杉、竹柏等地方名優綠化樹種為培植重點,擴大規模,提升效益。
3.3.5.3 盆花、鮮切花產業集群
緊緊依托霞浦優越的區域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本地特色品種為抓手,重點發展山茶類、紫薇類、杜鵑類及茉莉花等優勢鄉土樹種,盡快凝聚產業合力,形成產業規模。
3.3.6 樹立品牌恴識、突顯地方特色
發揮品牌優勢,完善 “松城”樹石盆景品牌體系建設,極力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松城”品牌營銷活動;鼓勵引導企業爭創自主品牌,加大馳名商標的創建力度,力爭“松城”牌樹石盆景品質再上新臺階
3.3.7 拓展市場營銷,開展文化推介
創建花卉綜合市場及營銷網絡,以霞浦“松城”品牌盆景花木園為依托,營造集生產、零售、批發、游憩和文化藝術展示為一體的花卉貿易休閑綜合交易場所,同時積極引導創建花卉品牌園藝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花卉文化創意、售銷活動,鼓勵引導民眾消費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