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賓,鐘德泉,劉 灃,趙 展,徐偉光,周 輝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 廣東 廣州 510080)
在腦室腹腔分流術實施中需去除患者部分顱骨組織,或可增加術后腦組織二次損傷及顱內壓異常變化風險,需擇期開展顱骨修補術,恢復顱骨完整性,但不同顱骨修補術時機或可對患者臨床預后造成差異性影響,應合理選擇手術時機。本文比較不同手術時機對腦外傷患者臨床預后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9年1月—2021年2月期間收治腦外傷患者5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25)、觀察組(n=26)。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19~54歲,平均年齡(36.54±4.08)歲;觀察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6.52±4.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擇期顱骨修補術治療,觀察組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聯合早期顱骨修補術治療。患者入院均在經臨床救治,生命體征穩定后擇期安排手術[2]。
腦室腹腔引流術:實施全麻后,擺放仰臥位,頭部偏向健側,于患側腦室前角處做切口為穿刺點,經硬腦膜后肌瓣、皮瓣電凝分離后,暴露骨窗,將分流管穿刺至患側腦室前角內,待確認腦脊液流出后,拔除導管芯,將引流管置入腦室3~6 cm處,緩慢引流腦脊液,到骨窗緣與顱內組織齊平后,于皮瓣下置入分流閥[1]。
顱骨修補術:對照組于術后3月—6月內接受顱骨修補術,觀察組同期開展顱骨修補術。選擇與骨窗面積一致修復材料,于修復材料上覆蓋肌肉筋膜組織予以固定,固定結束后置入分流管,建立耳后、頸胸、腹部皮下隧道穿過引流管,將引流管末端置入腹腔,逐層縫合切口,術畢[2]。
術后患者均接受相同神經外科專科護理及標準化預后治療。
比較患者手術康復效果。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2個月經專科評估,觀察組上、下肢FMA, GOS及GCS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s,分)
組別 時間FMA上肢 下肢觀察組(26例)術前 35.62±3.81 15.85±2.19術后2月 52.04±4.21 23.09±2.24對照組(25例)術前 35.65±3.75 15.82±2.13術后2月 46.02±4.15 19.85±2.17 t/P(術前) 0.028/0.978 0.049/0.961 t/P(術后2個月) 5.141/0.000 5.243/0.000組別 時間 NIHSS GOS GCS觀察組(26例)術前 12.62±2.75 2.81±0.45 7.41±1.31術后2月 7.16±1.24 4.25±0.51 13.19±1.82對照組(25例)術前 12.65±2.71 2.82±0.43 7.45±1.26術后2月 9.85±1.68 3.72±0.44 11.08±1.57 t/P(術前) 0.039/0.969 0.081/0.936 0.145/0.885 t/P(術后2個月) 4.724/0.000 3.967/0.000 0.145/0.885
外科手術治療是腦外傷患者主要治療手段,可在及時解除腦外傷后顱內壓力變化異常同時經顱骨修補治療,維持顱內壓力穩定。
腦室腹腔分流術后擇期進行顱骨修補術的實施(首次手術預后期間,術后3月—6月內)并發癥風險臨床控制效果較差,而顱骨修補術實施后受醫源性損傷影響,可增加患者預后并發癥誘發因素。而在腦室腹腔分流術原有手術創口基礎上,及時完成顱骨修補,可及時提供腦組織保護及顱內壓穩定條件,為患者高質量預后提供基礎,應用效果顯著。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后,上、下肢FMA, GOS及GCS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及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與有關報道一致[3]。
綜上所述,腦室腹腔分流術同期開展早期顱骨修補術,可在有效治療腦外傷患者顱內軟組織損傷同時,經修復顱骨缺損,促進預后神經功能損傷恢復,積極控制預后并發癥風險,手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