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王 瑤
(1. 惠州學院 地理與旅游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2. 惠州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0)
基于減少疾病傳播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等方面考慮,國內多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21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相關文件精神,大力提倡春節假期非必要不流動,過年不返鄉,倡導“就地過年”。“就地過年”是2021年春節的一大特色。中國傳統佳節最重要、最盛大的就是春節,男女老少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充滿了期待,這個時期也是一年中人們物質消費、休閑娛樂需求最為旺盛的階段。2021年春節,政府和社區通過向“就地過年”群體提供充足的過節物資,營造祥和的節慶氛圍,使“原年人”(指響應政府號召,減少人員流動,就地過年的人)獲得更多積極的地方“年味”體驗;商家通過延長營業時間和“不打烊”經營模式提供優質休閑產品和服務;“就地過年”的“原年人”通過主動調節適應不同于以往的春節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并獲得更好的休閑體驗與收獲。
城市外來者和新移民的社會隔離可以從空間分異的視角分析,城鄉二元已經轉向城市內部二元,主體間的矛盾與差異始終存在于城市空間,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已引起社會的持續關注[1]。在城鎮化進程、社會結構演化過程和社會融合發展階段,難免出現社會排斥等社會現象,個體自身能力越強、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充足,越能夠消減個體的排斥體驗。社會排斥需要及時有效地借助社會支持、社會制度轉向社會融入的軌道。社會融入的價值基礎是人人平等。通過加強社會包容度,促進社會團結的鞏固與發展目標的實現。
在社區政策及規劃設計中,不僅需要注重社區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社區物質功能設施的改善,而且應當增加社區公共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公眾參與度;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本地居民和外地移民的差異,保障外來移民享受公共服務產品的權益和社區參與的權利,增進群體之間的社會交往和社區融合[2]。社會氛圍既是社會群體環境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個體對環境中的氣氛因素和情感基調感知的重要呈現。一般來說,個體態度和行為變化受其所屬環境的影響[3]。對于外來者的第二居所,應提高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品質。社區餐飲、醫療、購物等設施的增加給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閑與交往空間,從而有利于其幸福感水平的提升[4]。社會融入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使人人能夠平等、全面地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促進社會包容,實現社會團結,以促進共同發展[5]。環境偏好、文化適應、經濟融入、社交融入相互交叉作用,從而實現“就地過年”群體深度社會融入。
“就地過年”更多的是強調地理空間維度的“在原地(工作地或近期常住地)”過年,然而,對于外來者而言,從心理和情感空間維度來講,實質上是有別于以往返鄉過年的全新的“異地過年”方式。不同維度下“就地”與“異地”實際上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對于部分外來者,戶籍制度往往一直為社會排斥的加劇創造了可能,社會疏離感與不安全感也影響著社會群體間的有效互動交往。社會信任的培養有助于積極的社會交往、鄰里交往的發生。社會信任的增強也是獲得安全感的前提[6]。“就地過年”群體心理和情感上的疏遠和隔離感需要某種媒介機制加以調節。以崗留人、以薪留人等方式的廣泛運用,以及政府、企業、社區多維度的“以情留人”,建立起了人地之間、群體內部和不同群體之間的象征性情感紐帶,并不斷鞏固加強其韌性和持久力。
休閑供給方面,2021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做好人民群眾就地過年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低風險地區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公園、體育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在切實保障群眾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保障開放時間,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按照限量、預約、錯峰等要求,保障旅游產品供給,豐富假日旅游活動,更好滿足群眾旅游休閑需求”。從城市休閑生活展現出的城市休閑文化,可以轉化為休閑群體普遍接受和參與的休閑習慣以及傳統[7]。滴滴平臺大數據顯示,2021年春節假期,使用滴滴打車前往休閑娛樂目的地的訂單較2020年上漲247%。其中,前往戶外活動、旅游景點、美食、購物目的地的訂單增長更為明顯,同比增幅分別達630%、360%、227%、217%;春節假期,一線城市滴滴公交查詢量較去年增長108%。其中,北京漲幅最高,同比增長179%,上海、廣州、深圳分別增長64.5%、89.7%和75.2%。一方面,反映了公共交通服務能力在春節期間滿足了人們的外出休閑交通需求,另一方面,還體現了整體的休閑供給水平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休閑去處。
高品質、多元化、個性化的休閑產品和服務供給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休閑供給質量和效率需要不斷提高。提高社會包容水平,既需要為個體提供社會融入的途徑,也需要為個體提供社會融入的制度保障[8]。政府、企業和社區給“就地過年”群體有針對性地發放了“過年大禮包”“春節紅包”或“節日補貼”等福利的暖心之舉,在歸屬、安全和舒適方面多措并舉,為人們創造了和諧喜慶的異鄉過節氛圍,同時增添了所在城市的“溫度”,體現了城市的“氣度”。公共休閑服務設施進社區活動廣泛開展,提高了日常休閑活動便利化水平與安全性,常態化打造了大量文化特色鮮明而且“接地氣”的休閑街區,推動了休閑產品和休閑服務持續創新,促進了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
從人口地理遷徙空間維度分析,以往在春節期間中國省際間人口流動規模大、涉及范圍廣的特征在疫情防控期間發生了重要演化,流動人口的大面積跨地域“集體狂歡”在“就地過年”倡議下被按下了“暫停鍵”。與此同時發生變遷的還有那些“原年人”的過年方式,尤其是人們長假期間的休閑度假生活方式。面對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熱情高漲、休閑需求持續旺盛主導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的休閑產業發展新機遇,國內各大城市在春節期間將城市資源有效整合,通過提供充足的休閑設施、良好的游憩空間環境和完善的休閑服務體系來顯示出平等的福利性和共享性,營造喜慶祥和的城市節慶氛圍,進而提升全民的過節體驗、休閑福祉和幸福感。超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經濟環境基礎具有強大城市吸引力,而且城市化水平高,是“就地過年”群體規模最大、效應最顯著的地區。整體而言,這些地方的城市休閑服務與接待水平、城市經濟發展競爭力和城市生命力在2021年春節期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檢驗與較大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