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毅強
最近,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迪皮波在2021年衛星大會上表示:“我們迫切需要通過制定規范和達成多邊共識來穩定全球空間運行活動;我們現在就得行動起來,以防患于未然,為明天打造一個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的空間環境”。那么,為什么現在迫切需要進行太空交通管理呢?
1967年10月,國際上第一個規定外空活動法律原則的條約《外層空間條約》正式生效,從而確立了太空“全球公地”的法律地位。隨著各國對太空科技與經濟價值的認識不斷加深,只要是具備經濟和技術實力的國家都在嘗試進入太空,而那些不具備條件的國家也在千方百計依靠他國來利用太空、探測太空。
歐空局發布的空間環境報告顯示,自1957年至2021年1月,人類進行的約6020 次航天發射,共將約10680 顆人造衛星送入環地軌道。根據統計模型估算,目前在軌空間物體(在軌衛星+各類太空垃圾)數量,大于10 厘米的物體有約34000 個,在1 厘米和10 厘米之間的物體約900000 個,在1 毫米和1 厘米之間的物體約1.28 億個。
目前,包括美國SpaceX 公司、英國一網公司等在內的企業還在打造全球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有國外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低軌衛星在軌數將突破2.2 萬顆,低軌衛星承載量將達到當前水平的30 倍以上。由于這些衛星壽命較短,需要不時地發射新的衛星替代壽命到期的衛星,這樣就會造成更多的太空垃圾。據歐空局預測,隨著民營航天企業發射次數的不斷上升,2050年地球軌道上10 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碎片會超過5 萬個,到本世紀末將超過10 萬個。
太空擁堵加劇帶來的后果就是太空“交通亂象”叢生。由于太空物體運行速度非常快,即使1 厘米的碎片撞擊到航天器,也會帶來滅頂之災。1994年,一個火箭發動機上的碎片擊中了一顆名為“櫻桃”的法國衛星,導致衛星偏離正常軌道。2009年2月,美國銥星33 通信衛星與俄羅斯廢棄多年的宇宙2251 號衛星在太空相撞,導致這兩顆通信衛星瞬間粉身碎骨,并產生了大量碎片,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首次衛星相撞事件。
此外,太空“交通事故”不但會使“肇事者”和“受害方”付出慘痛代價,后續影響還會波及其他的“無辜者”,因為碎片與碎片、碎片與航天器相撞會產生更多的碎片,這些碎片至少會在太空存留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從而進一步加劇太空環境惡化。
隨著太空擁堵加劇,世界各國開始感覺到太空中“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內涵,對太空進行交通管理的呼聲不斷增多。太空交通管理不僅對軍事行動至關重要,對民用航天器也生死攸關,在國際范圍內建立一套類似于目前管理民用航空系統的“太空交通管制系統”,可有效避免太空“交通亂象”的出現。
據了解,聯合國外空委現有95 個成員國,另有5 個國家已遞交申請,有望在今年晚些時候由聯大批準加入。迪皮波表示,雖然要想把193 個聯合國成員國全都拉進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外空委可以作為討論太空交通管理問題的一個論壇。今年8月底,出席第36 屆航天研討會的歐美國家航天局長們,雖然在該由誰來負責的問題上看法不一,但一致認為,太空交通管理應作為一項優先工作。
太空屬于全人類,因此太空交通管理需要各國共同參與,并制定相關的太空交通法則來規范和管理太空交通。同時,為讓太空交通法則不會成為一紙空文,國際社會還需要建立一個權威的機構來管理太空交通和監督規則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