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妍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 昌江黎族自治縣572700)
礦產資源是人類發展、社會進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礦產資源,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要需求。然而,由于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形態不盡相同,大部分資源無法直接被利用,所以需要通過采掘、提煉等方式進行加工,使其滿足經濟社會生產需求。在此過程中,如果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行為,會直接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1]。眾所周知,人類的進步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當生態環境破壞達到一定程度,各種自然災害問題也會隨之產生,人類將會為之付出慘痛代價。為了避免以上問題,鐵礦行業需要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始終遵循綠色發展原則,本著節能減排理念,協調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奠定良好基礎。
為了促進礦業持續發展,中國原國土資源部門提出“綠色礦業”發展理念,開啟了綠色礦山建設新局面。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出臺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相關規范,進一步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目標,并將其納入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頂層設計中。
在這一發展背景下,各地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快了綠色礦山建設進程。經過十余年研究和實踐,中國綠色礦山建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具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實施《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以來,各地區均認識到了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性,并細化了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目標。甚至一些地區已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礦產資源管理重點工作中,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標準,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
近年來,中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行業級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各地區也在積極落實過程中結合地方實際情況構建了相應的標準體系,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標準依據。
在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政策和標準引導下,中國涌現出大量先進的綠色礦山典型,這些綠色礦山典型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采用了先進工藝技術,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降低了資源消耗和浪費,同時滿足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需求。綠色礦山建設的不斷推進,促進鐵礦行業持續升級和轉型,并形成了優勝劣汰發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區域綠色發展進程[2]。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已經小有成就,但是也應清醒認識到,綠色礦山建設仍然處于發展過程中,其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有待完善,包括執行程度不高、礦山建設標準缺乏一致性等方面,需要相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措施,為礦業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綠色礦山建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也為一些小型礦山企業或經營水平較差的礦山企業升級改革帶來一定壓力,使得這些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綠色礦山建設執行程度不高。雖然在政策和標準體系強制要求下,部分企業迫于壓力在防塵、綠化等方面做出相應改善,但改革內容過于表面化,無法滿足綠色礦山建設需求。另外,政府部門作為綠色礦山建設主導部門,沒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導致礦山企業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缺乏積極性[3]。除此之外,社會認知度和參與度不高,也是影響綠色礦山建設水平的根本原因。現階段,針對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的認知,大多集中在自然資源領域的工作人員或研究人員中。社會群眾并沒有認識到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意義,這也使得礦山企業建設缺乏社會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礦山企業執行力度。
雖然中國自然資源部近年來相繼頒布了多個國家級綠色礦山建設相關規范,但由于規范過于粗略,沒有對礦種進行詳細分類,導致中國地熱礦泉水、放射性礦種等行業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缺乏標準體系。并且現階段實施的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大多為推薦性標準,并沒有強制性功能和限制性功能。加上標準規范中的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較少,導致各地區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不盡相同,與建設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礦山企業在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時,需要嚴格遵循法律法規,保證取得采礦許可證等相關資質后,對礦產資源進行合理規劃,保證礦產資源開采滿足許可證規定,實現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構建專業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管理部門,并明確劃分管理職責,同時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還應按照國家出臺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制定綠色礦山建設方案,并嚴格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除此之外,需要結合《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相關要求,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單位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和治理方案,并成立專門機構落實生態環境恢復、土地資源復墾等相關工作,同時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礦山企業需要做到依法開采礦產資源,做好礦產資源勘查、生產等相關工作,并主動接受相關部門以及社會群眾的監督和檢查,積極配合政府機構展開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從而實現規范化管理目標,為礦山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傳統采礦方式已經無法充分滿足礦山企業綠色發展需求,改進和優化采礦方式迫在眉睫。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礦山企業需要轉變發展理念,堅持以最少資源創造最大價值,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4]。同時,礦山企業需要積極落實循環經濟政策,對礦山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同時積極落實礦產資源節約、保護措施,盡可能減少礦產資源消耗和浪費。與此同時,還應在現有采礦技術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將入選礦石品位進行適當下調,從而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另外,還應強化礦產資源加工工序管理力度,開發礦產資源降尾工藝,適當下調尾礦品位。只有滿足以上需求,才能夠有效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和消耗,同時提高礦山企業經濟效益,為推動礦山企業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發展采礦科技、創新工藝技術,提高礦產資源產業科技水平,有利于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據相關數據統計,礦山企業在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由此可見,強化采礦技術升級改造至關重要。為滿足這一需求,礦山企業需要對排土場產生的固廢資源進行回收再利用,同時將尾礦砂進行加工處理,使其成為建筑用砂。與此同時,還應在礦產資源開采、加工、選礦等環節引入信息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先進技術,在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同時,減少礦產資源消耗和浪費。近年來,將GPS定位技術與礦產資源開采相融合成為專家和學者研究的重點項目,在這一研究理論下,大量科技成果應運而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成果,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綠色礦山建設的根本目標是以最少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經濟效益,從而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需求,為生態環境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做好環保工作,也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了滿足這一需求,需要相關部門成立環境保護治理小組,以年為單位,針對廢棄排土場和尾礦庫制定針對性治理方案。在保證治理方案科學可行的基礎上細化治理內容,保證治理工作有效落實,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給予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等相關工作一定力度的資金投入。在治理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做好土地平整、苗木種植等相關工作,保證治理效果每年都能夠有明顯成效[5]。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排土場管理力度,合理布設監督檢測點,結合監測結果對重點部位進行綜合治理,避免引發坍塌、滑坡等安全事故。
綜上所述,礦山企業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要做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之間的協調工作,堅持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從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角度落實各項工作,通過建設綠色礦山、完善管理制度、構建長效機制,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為礦產企業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