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旭穎 張語 張雪 趙倩倩 張勇 鄒冰涵(滄州師范學院)
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技價值的遺物和遺跡,是歷史留給全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中國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來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多彩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上千年歷史文化的結晶,是炎黃子孫創造的世界性文化奇跡,是流動的、活態的人類文化遺產。大運河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護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是每個人應有的歷史擔當。
大運河(河北段)開鑿始于東漢末年,地處華北平原,背靠燕山山脈,地理位置優越,溝通海河和黃河兩大水系,在整個大運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沿途景致豐富,景觀自然古樸,文物遺跡頗多,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大運河(河北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對于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們越來越習慣用數字來傳遞和表達信息。利用數字化高科技技術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利用是大運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策略,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產物,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由之路。
位置的限制,足不出戶便可隨時隨地了解和體驗大運河文化。通過文化傳播網絡化、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裝備智能化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大運河文物展品、歷史文化、非遺藝術進行數字化展示,既能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再現大運河歷史場景,讓受眾了解大運河的文化和歷史知識,有利于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播,又有利于促進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活化大運河文化。
另一方面,數字信息技術在對文化遺產進行復制、傳播、儲存、實現數字化再現的同時,信息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本身也構成了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以未來的眼光看待當下,數字化技術正是需要我們保護的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可以將文化遺產的原貌信息長期保存起來,使得數據的儲存不僅安全、有效,而且長久。
電子信息技術具有高速計算、大容量儲存、遠距離傳輸、多媒體呈現等特點。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修復、保護和傳播,是
文化遺產數字化指的是利用當代數字現代化手段,以數字化方式將文化遺產的全部動產和不動產真實、完整地存儲到計算機網絡,實現三維數字存檔,供文化保護、修復、和文化交流使用。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用數字化技術來傳遞和表達信息儼然已經成為當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容易受到自然環境或者人為破壞力的影響,用數字化的形式來保護以自然形態存在的大運河文化遺產,較傳統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
一方面,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賴于數字化的管理。數字化信息的呈現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獨特優勢,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順應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之舉,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必要要求,更是促進文化保護可持續發展的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具有跨時代的歷史意義。因此,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傳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一個必要且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方法。
20世紀末以來,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方面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理論方面,形成了以技術為中心的保護理論和專業分工,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實踐方面,我國已經取得了一些頗具影響的標志性成果,國內建立的各大數字博物館為我國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例如,“數字敦煌”利用計算機、數字圖像和虛擬技術使得敦煌文化數字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類參觀過度帶來的對文物的損壞;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利用3D技術全方位360度帶領觀眾生動形象地了解文物歷史的前世今生;遼寧省博物館利用VR技術進行線上大型文物展;無錫大運河數字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個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純數字化博物館,運用數字化科技手段使大眾仿佛身臨其境般置身大運河景象的歷史畫卷中,生動形象地再現大運河文化魅力。
當前在對大運河(河北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過程中,仍以傳統式陳列敘述概念為主,數字化保護仍處在起步階段,少以電子化、可視化的沉浸式效果對大眾進行展示。
筆者分別對五個運河流經城市進行調研發現,河北博物館的官網自2014年至今有較豐富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進展和成果,設有數字展館專欄,但尚未涉及大運河相關文物和非遺文化的虛擬陳列。目前,大運河(河北段)流經的五個城市中,《河北大運河文化展》作為常設展廳在滄州博物館展出,并且通過數字化處理在滄州博物館官網專欄數字博物館全景展出,通過VR模式、一鍵漫游和自由漫游幾種方式身臨其境地體驗參觀大運河北——河北省大運河文化展。其測量數據、地圖、詳細的文字介紹等均可在“滄州特色文化數字資源庫”專區查閱,通過視頻宣傳片、3D動畫、中國大運河文化和滄州運河文化特色的八組民俗更好地弘揚運河文化。邯鄲和廊坊的博物館設有官方網站,僅對大運河文化和相關新聞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未形成系統的電子資源和數字文化數據庫。衡水和邢臺的數字博物館仍在建設中。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數字化給大運河保護和利用帶來了全新視角,科技為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再生和傳播提供了無限可能。河北省利用數字化手段和科技技術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運用科技手段對大運河瀕危傳統文化保護、修復和文化傳播有待進一步研究,以期以數字化技術修復、引領和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啟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徑,協同打造融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體現河北新時代文化自信和歷史人文情懷的數字化展示平臺。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中對“推進信息化與文化相融合”提出了新要求:推動大運河文化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深度融合。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數字化技術在人工智能時代對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起著無以替代的作用。河北省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深化大運河文化帶研究,通過創建大運河虛擬工程將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豐富的文創產品,為運河沿線縣市區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一項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常見的直接技術包括:文化遺產保護中高保真、全息存取,虛擬博物館、文化遺產數字展示與傳播的模式和技術等。
目前數字化技術在大運河文化保護的應用大多局限于展示層面,深層次、實質性的文化保護輔助系統還不多見。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雖已有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基礎,仍需深入研究解決數字化技術在文化保護應用中的關鍵技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急需解決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保護的支撐技術和方法。
如何利用數字化高科技技術將信息、控制、管理和決策相結合,利用數字化信息存儲、處理技術建立文化遺產數據庫和數字化展示平臺,通過虛擬化技術將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展示,對瀕危的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化梳理,還原文化遺產的歷史風貌,通過建立永久的檔案盒數據資料庫對歷史數據進行長期保存,通過搭建數字化展示平臺再現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風采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策略和必然趨勢。
1.大運河文化的延續性和創新性同行
文化具有延續性,是世世代代傳承積久而成的傳統。文化又具有時代性,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更迭發展。文化遺產正是傳承延續和更新發展的統一。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我們既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又要通過創新發展傳承延續。
大運河是集交通、經濟發展、政治、文化交流、社會生態于一身的“國運之河”,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人類工程的偉大創舉。大運河沿岸流動的文化不是對歷史文化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回到過去,而是民族精神命脈的延續,是與時代保持同步創新的發展。
在其創新發展方面,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要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引領,充分利用科學數字保護技術科學性和精準性的特征,合理發揮現代傳播技術跨時空性、交互性、整合性等優勢,讓大眾與文化遺產“跨時空”相遇,用數字化技術重現大運河文化的“前世今生”。始終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充分發揮中國大運河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的新使命,努力做到現代數字化開發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相結合,主動組織參與世界性文化交流活動,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不斷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2.數字保護的系統性和大運河文化的特色性并存
大運河的空間跨度大,覆蓋地域廣,遺產數量及類型繁多。將信息通過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轉換成數據形式的高科技技術有利于文化遺產的追蹤和理解。以數字化的形式保護傳承好大運河文化遺產項目是我們觀察未來社會的有效抓手。用系統的數字化體系對大運河文化進行保護和繼承,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創新推動傳承發展,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選擇和必由之路。
然而,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特別注意如何保持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被大眾所接受,所以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形式要結合大眾的喜好,使得文化遺產數字化之后,能讓運河文化更為廣泛地走進大眾視野;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避免一味地將文化遺產保護過度依賴于數字化技術而帶來一些副作用。數字化技術僅僅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我們絕不能忽略大運河自身化底蘊和人文精神,而將其完全交付于數字化技術。
當前,河北各運河城市突出各自歷史文化傳統,因地制宜,積極打造有歷史、有文化的大運河特色文化產業帶。
廊坊按照連點成線原則,與北京的通州一起開發大運河文化旅游,實現運河文化游、生態觀光游和美麗鄉村游的有機結合;衡水推進“文化+”發展戰略,古今融合,打造“董子故里·儒鄉衡水”文旅新品牌,實現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滄州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和旅游資源,建設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精心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推進“運河+文化+旅游”新模式,重塑運河文化千年古韻;邢臺市結合歷史文化特色和村鎮分布特點,打造古都家國片區,突出河工文化、商貿文化、營城文化和原真自然風貌,積極建造大運河特色文化帶;邯鄲大名縣借助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串起特色小鎮,培訓村民繼承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通過輻射帶動,實現縣域鄉村振興。
3.大運河文化的真實性和活態性并重
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代表著其價值和影響力。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注意兼具傳承性和創新性。河北有著其獨特的燕趙文化和悠久的歷史積淀。河北大運河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伴隨于運河產生,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深化發展。充分了解運河文化,需要從“物”和“人”兩方面深入挖掘,加強大運河文化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
一方面要以大運河沿線遺存的歷史古物為基礎,深入挖掘和保護以河北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全面開展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充分了解歷史遺跡的地理位置,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圍繞大運河河北境內的“兩點一段”世界文化遺產,打造大運河文化數字展示平臺。
另一方面要以大運河相關的“人”為基礎,包括周邊的居民和各類民間工匠藝人、相關研究人員等,對大運河文化進行深入調研,要注意充分挖掘和活化大運河沿線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運河沿線和周邊的各種民俗和各類民間傳統技藝等,要開展普查并建立相關數字檔案,充分利用數字資源重塑活態傳承大運河濃厚的文化氣氛。創建各類文化遺產展示和作品孵化平臺,讓運河記憶活起來。
大運河(河北段)的地理位置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有助于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創新發展,是新時代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創新之舉。人工智能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要搭上數字化基建的快車,大運河(河北段)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要與數字化等高科技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大運河自身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體現河北新時代文化自信和歷史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