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正猛 羅馬小潔(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21世紀初,美國緊急通過了“薩班斯法案”以應對頻繁發生的財務舞弊事件,正式開啟了針對上市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提出嚴格要求和限制的時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詳細規范了企業內部控制報告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同時提出并實施《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進一步在風險管理的平臺上對內部控制進行研究和闡釋,以保證該法案的推行。
內部控制作為一種企業的內在機制,在企業的風險管理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正常情況下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能夠通過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活動的自我調節和制約實現。
然而由于忽視內部控制而引發的悲劇在國內外屢見不鮮,因此如何通過加強企業信息系統的內部控制,對于加強系統風險應對能力、避免特質風險發生,實現企業預期經濟效益,完成企業總體戰略目標,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
“內部控制”最早于1929年《會計報表》一書中被正式提出,內部控制概念首次清晰界定是在《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一書中。美國COSO報告提出內部控制的要素包括以下五方面: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內部控制的核心是風險管理,其最終目的在于控制風險。有效預測、識別、評價和應對公司風險是檢驗內部控制效果的方法,也是從對應公司風險的角度考察內部控制的經濟后果,探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是否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理論問題。我國實行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則在明確內部控制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督在內的五大要素。
“風險”可以被定義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影響的可能性,按照形成的來源不同及能否分散,通常分為特質風險和系統風險。只影響某一具體公司,且可以通過證券組合的方式分散的風險稱作特質風險;而由能夠影響所有公司的經濟及市場等宏觀因素引起的,并且無法通過證券組合等方式實現分散化加以規避的風險,稱為系統風險。基于此分類,本文將著重分析系統風險的形成以及內部控制對系統分析所產生的影響。
系統風險是由外部宏觀經濟因素或市場因素引起的,通常情況下,該市場內存在的所有公司都會不同程度地受系統風險影響。系統風險實際上是公司對外部經濟因素或市場因素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證明該公司越容易受所在市場發生波動的影響,即該公司的系統風險就越高。公司無法依靠自身行為改變的不可控外生性事件是系統風險形成的原因,公司要想提高企業面臨變化時的反應能力、降低企業的損失,只能依據對市場的觀測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變化進行事前預測和判斷,并采取行動積極進行應對。針對此類風險,我們應該在分析它們對公司的直接影響的基礎上,檢查分析系統風險是否存在可能誘發的連鎖反應。所以,事前內部控制進行得越快、越有效,系統風險對公司產生的沖擊和負面影響就可能越小。姜國華和饒平貴提出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和微型企業風險轉移機制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周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匯率政策、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變化對微型企業的問題產生影響,即對經濟前景、資本成本和信息環境的影響。
通常可以從生存、發展和盈利三大方面來描述企業的目標。企業最基本的目標是可持續(即生存),可持續發展是存續的重要保證,盈利能力則往往是公司的最終目標。內部控制作為一種企業防范系統風險的重要機制,從以往大量的經驗來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助于鼓勵和激勵企業管理層采取有效戰略,預防和提前應對系統風險。內部控制是否能夠有效應對系統風險,主要取決于內部控制能否準確識別和解決影響公司行為的經濟因素或市場因素。經濟和市場因素與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我們同樣可以從微觀企業的角度審視內部控制,以應對系統風險。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通過制定企業內部控制目標,預防和降低企業面臨的系統風險,進而確保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反之,較高的系統風險對內部控制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以保證企業在面臨較高的系統風險時仍能實現目標。
企業經營業績體現了企業的日常經營狀況,可以驗證企業運營管理成功與否,管理層的決策合理程度,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時最為關注的指標。企業的經營水平可以直觀地從企業經營的業績看出,被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作為判斷依據。此外,企業業績存在不確定性即業績波動,體現了企業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內部控制的本質是風險防范和控制,企業業績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就意味著企業經營面臨不確定性風險較大,也說明該企業業績與同行業平均水平存在差距,未來發展風險較大。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通過以下的路徑可以實現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目的: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促使企業合理使用、有力控制、優化配置資源,在公司營造的良好控制環境下,公司內部成員職責明確、分工得當、協作高效,信息溝通渠道暢通、傳遞及時有效,人員工作效率及資產利用效率得以提高,企業經營風險降低,最終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因此,要想實現企業運營成本的降低、經營業績水平的提升,就需要建立與之相對應的高質量內部控制約束機制。綜上所述,良好的企業治理結構和高質量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穩定企業業績,進而降低系統風險。
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而經濟因素或市場因素對企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通常著重以經濟因素和市場因素為參考依據,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利率水平、匯率水平、產業生命周期和市場競爭狀況等因素。與之相對應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推出和執行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和市場因素,并最終影響甚至徹底改變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其一,經濟或市場因素的輕微變化可能會對企業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這可能會致使企業面臨的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大,造成業務活動產生較大變化,由此引發劇烈的經營波動,導致系統風險提高。除此之外,及時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率的方式都能夠有效應對經濟前景變化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經濟前景。內部控制可能會限制管理者因規避風險或懶惰行為而導致的投資不足,還可能避免投資經理利用自己可支配的企業資源無限制擴張打造“企業帝國”的行為。故而根據環境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行為、提高投資效率是實現內部控制功能的重要表現。內部控制本質上是一種包括制度激勵和監督的制度安排,它的實施有助于提高集團決策能力,并激勵和監督管理者努力工作(李萬福等,2011),借此方式促進公司管理能力提高效率,對公司身處的經濟環境保持足夠的敏感性和充分的關注度,并形成有效的經濟前景變化預測機制。由此可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識別和預判市場和經濟前景的變化,從而有效應對系統風險。
在經典的資產定價模型中,公司系統風險表示個股收益對市場收益的敏感性,由于公司財務報表只包含個股信息,會計信息質量就無法對公司的系統風險產生影響。但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當前學術界大多認為個股的財務報告不僅包含本公司的信息,也包含了整個市場的信息,投資者會通過參考已發布財務報表的公司信息調整對其他未披露的公司及整個市場的經濟預期,而投資者預期的改變則會影響個股與市場收益的協方差,從而影響公司的系統風險β值(Patton and Verardo(2012))。如果公司被視為無風險資產和風險資產的組合,那么負面的特質影響將降低無風險資產的份額,并增加無風險資產的比例,進而提高投資組合整體的β值。如果能夠降低負面特質性沖擊的影響,則有可能降低公司的系統風險(Bakenko et al.(2016))。可以說通過提升會計信息質量來降低公司的負面特質性沖擊的影響,能夠降低公司系統風險。會計信息質量是投資者根據已發布的財務報告信息進行正確市場預期調整的重要保證,會計信息披露自面世以來就一直被視為橋梁和紐帶,用于加強上市公司股東、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通,傳遞出許多公司的主要信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能夠通過增強信息透明度進而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避免濫用職權、在職消費等現象的存在而引發的代理成本,還能夠發揮保護中小股東利益和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作用。
經濟因素的波動和市場環境的變化,會誘發公司所處信息環境變動,使得系統風險增大。企業利用財務報告向外部利益相關者傳遞公司的重要信息,內部控制是確保財務報告真實性和可靠性的具體過程和機制。提高信息的質量,提高財務報告的可靠程度,優化公司所處的信息環境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目的。簡而言之,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使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提高,管理層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空間得到壓縮,由于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沖突得到緩解,最終降低投資者信息風險。方紅星和金玉娜(2011)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驗證后得出結論: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保證企業所提供的信息質量。信息質量不佳會造成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擴大,動搖二者之間合作的穩定性,引發系統風險和加劇特質風險。Lambert et al.(2007) 從企業現金流角度出發,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信息噪音水平與現金流量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公司對外部經濟或市場因素越敏感,業務系統的風險越大。通過嚴格的內部信息要求、完善的內部約束和監督程序,可以實現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提高信息質量,要求管理層及時提供完整、真實的財務報告和相關信息,為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以及內部業務運營經理的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總的來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通過保證公司的信息質量和改善公司的信息環境的途徑,從而有效應對系統風險。
內部控制缺陷引發了許多國內外公司的重大財務舞弊事件,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形象,加大了公司的系統風險,甚至造成了公司的破產倒閉。財務舞弊,是指本公司發布的財務報告存在重大誤導性,故意夸大收入,對報告的合理預期使用者造成重大影響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在外部財務報告過程中提前或延遲確認應計收入等行為。首先,內部控制失效是新風險產生的標志之一,投資者將可能根據這一信號適當上調風險補償率。財務舞弊會影響公司債權人、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的預期投資,致使利益相關者提高預期收益率,導致企業資本成本增加。其次,資本成本的變化會促使公司改變其融資行為以及基金管理行為,反過來使得公司對外部因素越加敏感,系統風險也隨之加大。Ashbaugh-skaife et al、ogneva et al.和Lin bin et al.經過不斷研究得出結論: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資本成本與同級別的其他可比公司相比顯著較高。此外,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核心,避免風險和欺詐是其根本目標。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利于公司內部形成良好的控制和平衡協調機制,能夠抑制甚至防止管理層侵占、大股東掏空等機會主義行為的泛濫,從而有效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資者的保護水平,因而投資者會因保護水平的提高而主動降低自身的期望資本成本,緊接著進一步降低系統風險。所以,提高內部控制質量,預防和避免財務舞弊等事件的發生能夠降低資本成本,從而增強應對系統風險的能力。
綜上所述,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會對企業所面臨的系統風險產生重大影響,高質量高效率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降低企業面臨的系統風險,增強企業面臨經濟環境變化、市場動蕩時的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