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超
(湖北省來鳳縣農業農村局,湖北 來鳳 445700)
畜牧業是來鳳縣的傳統優勢產業,20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畜牧業,“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鴨)為了油鹽錢”,畜牧經濟支撐了農村居民絕大部分開銷。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及畜牧生產方式的不斷轉變,畜牧產業在來鳳縣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為農村經濟主導產業。過去幾年來,畜牧業在助力全縣精準扶貧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經國家驗收,2019年來鳳縣已脫貧摘帽。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將來鳳縣畜牧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的情況進行小結,供參考。
來鳳縣地處武陵山腹地,屬國家重點貧困縣。長期以來,由于受地理環境、區位交通等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農村群體性貧困嚴重。據統計,來鳳縣2010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24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4%,據國家貧困系統統計顯示,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 300元的貧困人口有11.24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42.44%[1]。
2011年11月,國家率先啟動了武陵山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實施規劃。提出武陵山片區11縣(市)要在2020年以前實現全面脫貧。
2012年9月,時任縣委書記帶領扶貧開發、農業、林業、畜牧等部門負責人到漫水鄉開展農民增收情況調研,走訪了3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后,提出了“加快生豬、土雞產業發展,助力整縣脫貧”。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精準扶貧以何為抓手,畜牧養殖業成為了來鳳縣的重點項目。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來鳳縣畜牧獸醫局根據《中共來鳳縣委 來鳳縣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綜合扶貧 促進農民收入倍增的決定》(來政發[2014]1號)和《來鳳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落實精準扶貧到戶、到人幫扶項目的通知》(來政辦發[2017]10號)規定,結合全縣畜牧產業鏈建設實際,積極引導和支持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立足當地資源,通過從事畜牧產業發展,幫助全縣人民實現了脫貧摘帽。
累計建成生豬“161”養殖模式550戶,年存欄“硒都黑”母豬0.3萬頭,年出欄商品豬2.5萬頭,戶年均收入5.6萬元;建成1個生豬繁育基地,年存欄“硒都黑”母豬0.11萬頭,年提供仔豬2萬余頭,實現年銷售收入400萬元;生豬“1234”模式幫扶6 515戶,年均飼養“硒都黑”豬1.95萬頭,戶年均增收0.15萬元[2];建成萬只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10個,年飼養種雞1.3萬只,年孵化育雛雞苗26萬只,為貧困戶年提供雞苗15萬只,年出售商品雞6.5萬只,實現年銷售收入325萬元;建成千只土雞養殖示范戶10個,戶年均增收2.5萬元;土雞“112”模式帶動幫扶貧困戶5 300戶,戶年均增收0.5萬元。
按照扶貧產業項目精準到戶、到人和脫貧后“四個不摘”的相關政策,全縣11 3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選擇發展畜牧產業脫貧的有7 983戶,年均發展生豬2.5萬頭、發展肉羊0.276萬只、發展土雞(鴨)19.63萬只、養殖蜜蜂0.65萬箱;年均畜牧產業扶貧收入3 639萬元,戶年均增收0.46萬元。
先后采用了2種產業扶貧模式,即產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模式和產業扶貧項目進一步精準到戶、到人模式[3]。
3.1.1 產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模式
(1)生豬(羊)“161”養殖模式。即1戶建1棟120 m2標準豬(羊)舍,飼養6頭“硒都黑”母豬或60只母羊,年出欄肉豬(羊)100頭;建一個20 m3沼氣池。政府資金支持1.5萬元,其中,引種及欄圈補貼1.2萬元、沼氣池支持0.3萬元建材[2]。
(2)生豬“1234”扶貧到戶模式。即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仔豬補貼200元/頭,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4萬元。
(3)土雞養殖“112”扶貧到戶模式。即1個萬只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要求每個鄉鎮至少新建1個以上),至少培育1戶年出籠1 000只土雞養殖示范戶,帶動從事養殖的貧困戶每戶至少年出籠200只土雞。①對萬只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支持政策。即每個專業合作社建孵化育雛室100 m2、標準化雞舍500 m2、孵化設備1套、沼氣池20 m3,飼養種雞1 000只。政府資金支持15萬元。其中,種雞補貼1萬元,育雛室補貼4萬元,建標準化雞舍補貼8萬元,購置孵化設備補貼1.7萬元,建沼氣池支持0.3萬元建材。②對千只土雞養殖示范戶支持政策。由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30日齡雛雞1 000只(體重達250~300 g,程序免疫到位)給養殖示范戶,政府按5元/只補貼給專業合作社。③土雞養殖扶貧到戶政策。由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30日齡雛雞200只給建檔立卡貧困戶(體重至少250~300 g,程序免疫到位),政府按5元/只補貼給養殖專業合作社,每戶0.1萬元,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4萬元。
3.1.2 項目精準到戶、到人模式 2017年,按照精準扶貧工作要求,來鳳縣對畜牧產業扶貧政策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依托產業發展帶動精準扶貧模式轉變為項目精準到戶、到人模式。在前幾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扶貧資金投入,提高了補貼標準和范圍。
(1)生豬產業扶貧。按當年新增生豬存欄數補助500元/頭,每人0.1萬元;3人以上的戶,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5萬元。
(2)家禽產業扶貧。按當年新增家禽存籠數補助5元/只,每人0.1萬元;3人以上的戶,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5萬元。
(3)肉羊產業扶貧。按當年新增肉羊存欄數補助300元/只,每人0.1萬元;3人以上的戶,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5萬元。
(4)蜂產業扶貧。按當年新增蜜蜂補助100元/箱、胡蜂補助200元/窩,每人0.1萬元;3人以上的戶,各種產業項目疊加每戶最高不超過0.5萬元。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來鳳縣不斷探索適合本縣的產業扶貧模式,在政府的積極引導、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群眾的廣泛參與下,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由政府主導式扶貧逐步向群眾主動參與式扶貧轉變,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的脫貧熱情和主觀能動性,形成了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的良好風尚,不少貧困戶通過積極發展畜牧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2019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1 342元,綜合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41%,群眾認可度達到98.57%,省政府發文批準來鳳縣退出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目標[1]。
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金融互助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引導市場主體和貧困戶開展雙向對接,對有能力的貧困戶實現全覆蓋[4]。幾年來,湖北天之力生豬養殖公司、來鳳縣生豬養殖協會、來鳳華聯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來鳳縣大巖板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畢茲卡農貿公司、尚鳳寨蜜蜂養殖合作社等10多家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參與了全縣精準扶貧,共聯接帶動精準扶貧戶18 647戶次,其中養豬戶8 631戶次,養雞戶8 812戶次,養羊戶337戶次,養蜂戶867戶次。
樹立“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5]的扶貧理念,強化技術指導服務。①積極培育技術引路人,增強扶貧領域能人帶動效應。2014年以來,來鳳縣畜牧獸醫局在畜牧生產領域培育了200多個畜牧養殖科技示范戶,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促進了全縣畜牧扶貧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實現了產業增收。②建立科技扶貧指導制度,積極開展科技服務活動。由縣畜牧獸醫局對每個鄉鎮特派1名專家、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對重點貧困村派駐1名技術指導員,每月開展1次上門指導服務;由村級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包片負責,對貧困戶養殖的畜禽開展疫病防控,通過免疫、打標、編號、造冊,建立工作臺賬,做到畜禽疫病應免盡免,保障畜牧扶貧產業得到健康發展。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產業扶貧項目由各鄉鎮負責組織實施、行政村負責落實到戶、村干部(含駐村扶貧“尖刀班”干部)負責監督管理。監督管理人員須分期上門進行3次登記,即落戶時須登記拍照、第2個月須監管拍照、第3個月須監管拍照,并填好項目監督卡;3個月后貧困戶憑監督卡完整記錄兌現扶貧補助。畜牧部門在鄉(鎮)驗收的基礎上,采取進村入戶、電話詢查等方式,對每個鄉鎮隨機抽查3個村,其中實地調查2個村、電話詢查1個村,每個被查村隨機抽查10戶,對項目驗收情況進行復核。通過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了落實項目精準,到戶、到人精準[6]。
畜牧業是來鳳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當前畜牧業產值占來鳳縣農業總產值40%以上,為全縣精準扶貧、按期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十四五期間,全縣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畜牧業將會承擔起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任務,受到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將迎來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繼續為鄉村經濟發展做貢獻。
4.2.1 畜牧部門要因地制宜做好畜牧產業發展規劃 因地制宜,因村選項,一村一品,科學規劃,確保畜牧業發展項目能發揮出較高的經濟效益。
4.2.2 政府要加大對鄉村產業振興的資金投入 要通過采取加大產業貼息貸款發放數額和覆蓋面、積極落實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扶持力度,培育市場主體的帶動能力,充分發揮其對重點村、戶和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4.2.3 繼續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培植 制定龍頭企業激勵獎勵政策,極力支持企業與產業村及農戶對接,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防止返貧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