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迎春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410100)
高職院校承載著為社會培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高質量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的職業教育在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與職業精神的培育方面要求,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測繪行業技術發展更新迅速,因而對于測繪專業學生,高職院校應在培養學生測繪專業知識、測繪專業技術的基礎上,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高度重視測繪行業需要的精益求精、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職業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才能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適應行業的發展。
2016-03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到“工匠精神”,此后的“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中,都對新時代“工匠精神”進行了強調和詮釋。弘揚新時代愛崗敬業、創新務實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認可的精神資源。以培養新時代“工匠”人才為使命的高職教育,培養的技能型人才應向中高端發展,應對過去一味強調職業技術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要讓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齊頭并進。過去過多地強調技能,輕視職業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的是畢業生走入社會后成為高技能低素質的單一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職教育應緊跟時代發展進行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
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根據企業生產崗位的需求,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專業技術與職業素養兼具的新型人才。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與企業的轉型改革,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變化,單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很難能適應工作的需求變化。只有將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等“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育都給予高度重視,這樣的畢業生才能更好地去面對時代的變化和挑戰,實現職業的可持續發展。
就測繪類高職學生來說,測繪行業相應的工程測量、攝影測量、不動產測量、地圖制圖等崗位需求的測繪專業人才不僅是掌握測繪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傳統技術人員,而是具有堅定專注的意志品質、對測量成果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以及挑戰自我、追求創新的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測繪專業人才,更能脫穎而出,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
近年來,職業能力的內涵呈現從單一方面向多個方面轉變的趨勢,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即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品德能力[1]。對于測繪專業的高職畢業生來說,目前相關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對于畢業生的要求向多重化提升,不僅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考核,還特別關注品德與素質方面的能力,如協作能力、創新應變能力以及敬業精神等多方面的職業素質。因此,依據企業崗位需求與測繪專業相對應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測繪專業畢業生的品德素質可以歸納為在工作中體現出的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的職業品質。
高職測繪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是數字測圖、工程測量、攝影測量、房產測繪、地理信息處理分析等方面專業知識以及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基礎與應用等基礎知識。高職測繪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包括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是指在測繪行業具體崗位上所應具備的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各種測繪儀器外業操作、各類測繪軟件內業處理能力、測繪場景變化應用能力、新技術學習能力等。以上品德素質、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各部分內容既有區別又相互滲透,構成了高職測繪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的具體要求。
以“工匠精神”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隨著社會變化不斷適應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基本點,以“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為切入點,高職測繪地理信息專業在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探索和實踐,充分考慮測繪企業崗位對職業能力及職業精神的全面要求,充分發揮校企共建專業的優勢[2],突出企業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創新“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企業專家實際參與測繪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是就測繪新設備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測繪行業人才需求的特點與變化趨勢、測繪行業工作崗位群的確定等多方面進行指導,二是測繪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由學校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制定,三是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都要充分參考企業專家的意見。這種“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對接行業發展與企業崗位需求,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對學生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的職業品質進行了塑造。
在測繪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雙主線”是指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線設置課程;“雙滲透”是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互滲透融合;“層級型”是根據測繪相關企業入職崗位群、晉升崗位群兩個層次的崗位對測繪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需求條件,確定基礎課程、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其具體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模塊。公共基礎課程的學習,如“大學生入學教育”“大學生軍事訓練思想政治課程”“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等,這些課程的理論知識與教師的潛移默化的熏陶,為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和職業道德意識的增強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樹立奠定了基礎;通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外語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學習,培養學生基本的辦公技術與處理問題的能力。②職業基礎模塊。在“測繪基礎”“控制測量”“衛星定位”“測繪CAD”等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中融入行業操作規范、成果質量規范等內容,使學生掌握測繪基本原理、測繪行業法規與成果驗收規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追求測繪成果質量精益求精的意識;使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熟練操作測繪常見儀器與繪圖軟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與務實創新的精神。③職業技術模塊。在“數字測圖”“攝影測量”“工程測量”“地理信息工程”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傳承“工匠精神”,學習專業核心技能的同時,側重在實習實訓環節中,與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加大對“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等職業品質的訓練與考核,讓學生體會“工匠精神”的精髓,提高專業實踐技能,磨煉意志。④職業拓展模塊。該模塊與測量工程師相關職業資格考試課程、測繪行業新技術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發展對接,培養學生在職業生涯中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遷移能力,增強人才的職業發展可適應性。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的師資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及人才質量。一方面,不管是理論課任課教師還是實訓課教師,不但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上要求精湛,還必須要求有高尚的師德師風、高度的責任意識,必須運用“工匠精神”提高教師的情操素養[3],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傳遞給學生。另一方面,以自身培養為主,學校應完善師資隊伍提升政策,多渠道開展“雙師型”隊伍建設,深入企業進行學習交流,創建對工匠精神高度重視的良好學習氛圍與環境,校企共同組建“雙師型”實訓師資隊伍,共同建設一支與時俱進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結合測繪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特點界定測繪專業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要求,以新時代“工匠精神”中“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務實創新”為引領,重視學生專業技術與職業精神的融合提升。通過“雙主體”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方式改革、“雙主線、雙滲透、層級型”課程體系的構建以及高素質高水平與時俱進的師資團隊的建設,全面提高畢業生的職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使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為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