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寶菊,黃利軍,夏春華,張學斌,諶雄文
(懷化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懷化418008)
當前,地方二本院校人才培養由學術性向應用型轉型已經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應用型人才培養最核心的特征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2],換言之,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培養符合企業或行業技術需求的人才。應用型高校專業的人才技術培養要具有市場發展的前瞻性,至少要準確的預判,根據預判適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中相關的技術類課程。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高校各專業都設置了創新實驗室[3],學生在創新實驗室里面可以自主研發各類項目[4],但調查發現,師生的項目與企業行業對接不緊密,市場價值不高。有些項目已經非常成熟,沒有研究的必要,學生通常在網上購買技術方案和電子組件,進行簡單焊接和拼裝就能完成,達不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也不可能利用這些產品去創業。究其原因,高校師生對市場的了解、缺乏對企業技術需求的了解。同時,由于高校完整的封閉式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也導致師生缺乏了解市場和技術需求的動力。總而言之,師生缺乏“市場意識”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向“應用型”轉型的主要障礙,已經到了亟待解決的地步。要培養師生的“市場意識”,把師生投入“市場環境”是一條有效途徑。
地方二本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即是市場應用型,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養過程的實施,都要瞄準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適當調整。電子類專業就業面非常廣泛,但究其層面來說,可以分為行業領域和職業方向。電子類行業領域有其共同的技術基礎,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應專業基礎課程。這類課程在同類型的高校的電子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幾乎相同,并且具有一段時間的穩定性,市場需求的波動對其影響不大。但學生最終是走向具體的職業崗位,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因此,二本院校電子類專業還需要培養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由于企業產品的不同,所需的職業技能也不同,各高校有著不同的職業技能培養方向,但都必須與市場直接對接,才能培養出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我校電子類創新實驗室承擔著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及技術創新能力的任務,職業技能的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過程需要實驗室師生對職業職責和技術要求有精準把握,但實驗室教師多是學術型大學或科研院所培養的碩士和博士,市場意識和經驗相對缺乏,學生還沒走向社會,更談不上市場經驗和意識。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網絡的普及,各企業越來越重視企業網站建設,網絡調研也成為人們了解市場技術和供求的最方便最廉價的方式。企業網站的一個核心目標是推介自己的產品,建立和拓寬企業的銷售網絡,以獲取效益。因此,企業為了取信于消費者,一般會在企業網站上介紹企業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功能。企業產品的介紹是市場需求的風向標,企業產品的功能和技術指標就是企業生產人才需求的風向標。可以通過了解企業網站產品信息而獲得當今社會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技術人才,從而在實驗室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該方面的技術和創新能力的訓練,把企業入職技術培訓移進高校學生學習階段,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術需求的無縫對接。
為了培養實驗室師生的市場意識,在疫情期間,實驗室的教師和學生對2019 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發布的電子百強企業的網站開展了產品與技術種類的初步調研,研究發現:①百佳企業都非常重視網站建設,網站中產品介紹、企業技術、企業文化、企業技術發展介紹全面;②百佳企業都非常注重民生產品開發,比如計算機、冰箱、空調、手機、電子手表等,并注重銷后服務和產品使用質量跟蹤調查;③百佳企業都重視技術研發和升級,都建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人工智能、云計算與數據存儲、物聯網技術、電路集成技術的交匯融合催生出無盡的技術革新;④百佳企業都注重企業員工技術的培訓和培養,有很多企業有內部的技術交流期刊;⑤百佳企業都有注重和大學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此占盡人才優勢。
調研了一些小的電子企業發現:①小企業產品單一,多為勞動密集型代工企業;②對員工技術要求不高,企業也沒有技術革新能力和需求;③企業多沒有系統網站,有些黃頁常年沒更新;④企業與大學及科研院所基本沒合作;⑤科技創新型小企業多處在磨礪成長中,產品缺乏有效市場需求。
通過調研,實驗室師生增強了市場需求意識,形成了電子類企業產品與技術網絡調研報告,讓師生了解了市場。
2019 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發布的電子百強企業無一例外的都是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每年都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核心技術研發。企業還設置了專門的技術交流平臺,比如華為集團官網上就設置了行業研究、行業展望、熱點技術、創新、技術論壇等模塊;聯想集團在官網上為聯想研究院開設專門端口,對企業關注的人工智能、設備創新、云計算等技術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海爾集團公司在官網上對智慧家庭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進行了解讀。企業在官網中公布核心技術項目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獲得消費者信賴,進而拓展市場占有份額。創新實驗室關注企業的核心技術項目,可以研判企業人才的技術需求和創新趨勢,進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實現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
高校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成果的重要源發地,都建立了很多學術數據庫。這些數據庫中有很多適合本科生使用,比如,截至2020-07-15T16:22,在中國知網的“標準”模塊,輸入“電子技術”關鍵詞,可以查到58 條技術標準;在“專利”模塊中輸入“電子技術”關鍵詞,可以查到83 453項公開專利項目書;在“期刊”模塊中輸入“電子技術”關鍵詞,可以查到20 364 篇科技論文。創新實驗室調研和分析學術技術數據庫可以了解專業技術發展的趨勢,判斷實驗室師生研發項目的學術和技術價值。
高校專業創新實驗室采用項目驅動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我校電子類創新實驗室自2015 年成立以來,已經完成創新項目300 余項,對電子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支撐。但反思這些項目后發現也存在諸多問題,值得在實驗室管理與運行模式改革中認真思考:①項目選題偏離專業方向或者與專業知識能力結構契合度不高,比如“基于Java 的高校文庫分享網站的設計”“電影購票網頁的設計”“二手商城的設計與實現”等;②項目選題多大,不是學生在業余時間里面能夠完成的,比如“智能家居的設計與實現”“基于樹莓派的智能小車設計”“碼垛機器人工作站設計與實現”等;③項目選題太泛,市場應用價值不高,比如“電阻、電容、電感測試儀的研究與設計”“基于單片機的電子秤設計”“基于51 的點陣電子顯示屏”等;④項目選題太深奧,超出學生知識能力水平,比如“視力保護電路的設計”“電子經絡人設計”“基于NBIoT的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研究”等。
通過對我校電子類專業創新實驗室項目的清理和評估,對項目進入實驗室建立了初步的準入制度:高校專業創新實驗室定位是培養學生專業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因此,項目選擇的立足點就是專業;項目實施的主體通常只是2 人左右的學生小組,項目研發時間通常只有一個學期中的學習業余時間,因此,項目選題不應太復雜。另外,創新項目要在“新”字上具有鮮明特征,其成果必須是“新產品、新技術、新功能”。最重要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項目一定要具有應用型,即,必須要針對市場需求,為此,項目的確定要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當然,高校專業創新實驗室從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出發,有少量的低應用價值甚至無應用價值的項目存在還是有必要的,但這不應成為實驗室的項目主體。
“應用”與“創新”是地方高校專業創新實驗室的本質特征,也應該是實驗室資源配置的立足點。高校專業創新實驗室運行“供給側”改革的起點是實驗室師生“市場意識”的養成。我校電子類專業創新實驗室的試水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在實驗室已經有10 余家合作企業,企業參與項目選題與指導,以及專利成果的轉化,大大拉近了實驗室和市場的距離,但要實驗兩者無縫對接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