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38)
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國家未來的創新能力,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越來越成為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課堂教學作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戰場,必須嚴格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規律,積極適應社會需要和學科演化的新變化、新要求,努力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下的高校課堂教學與大學生學習之間仍存在諸多不足,只有深入了解與分析,才能找到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1]。從創新能力培養的角度看,當前高校的課堂教學存在著積極情感貧乏、淺層學習泛濫和創新體驗缺失的突出問題,嚴重妨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積極情感如自尊、好奇、激情、熱情、愉快等,是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由于課堂教學中積極情感的貧乏,教學活動在一些大學生眼中往往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外在任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當前的課堂教學總體上理性因素太多,積極情感的含量太少,理性與非理性嚴重失衡。整個教學過程常常彌漫著嚴肅、莊重的氣息,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中,大學生往往感到壓抑,難以展現出燦爛的笑容,根本談不上愉快地學習。在課堂上,多數高校教師往往是一本正經、不茍言笑,規規矩矩有余,激情活潑不足。對于知識要點等理性維度的教學內容,許多教師能夠多層次剖析,但對于情感維度的教學內容,不少教師缺乏深入挖掘的意識與能力。教師在講解理性知識時,由于缺乏激情等情感因素的融入,理性知識容易變得蒼白、冰冷,難以讓大學生親近、喜愛。
淺層學習是學習者被動接受學習內容、停留在識記與理解層面的學習,是基于外在動機的學習。深度學習是由學習者內在動機驅動的以知識的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為重心的學習,是個體能夠對某種情境中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并將其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去的過程[2]。停留在淺層學習階段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只有促進深度學習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前,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著各個教學環節,大學生往往是基于外在壓力被動地聽講、記筆記,處于識記、理解的淺層學習狀態,而致力于知識運用、分析、評估和創造的深度學習嚴重缺失。一旦考試等外在壓力解除,大學生就會逃避學習。在授課時,高校教師往往追求的是知識點全覆蓋,泛泛而講的多,對知識的批判性分析、深度評價的少,結果簡單性腦力勞動占據了大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思維空間,大學生用于積極探究、自由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嚴重不足,難以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大多數時間里都在做著與創造力無關的事情,他們的獨特性和好奇心正被消磨殆盡[3]。這種創新體驗缺失的現象在當前高校的課堂教學中仍然普遍存在,相當一部分教師往往側重于把知識作為確定性結果向大學生機械傳遞,忽視了知識創造性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學科背景,遺漏了知識創造的具體演化過程,這一方面導致本來應當是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教學過程變得抽象枯燥、沉悶無趣,另一方面也剝奪了大學生體驗知識創造性生成的機會,使他們缺乏用批判性眼光對所學知識進行質疑、重構和創新的意識、勇氣與實力。為了按時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和應付名目繁多的教學檢查,教師通常需要按照事先制訂的教學計劃,嚴密掌控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與節奏,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預定化、格式化,這種預定化、格式化同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創新創造很難兼容,大學生的創新體驗自然無從談起。
課堂教學是開發和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必須針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快課堂教學變革的步伐,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設定情感維度的教學目標,在情感目標的關照下,充分挖掘、提煉課程中蘊含的情感資源,喚醒、激活大學生的積極情感,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要,豐富大學生的情感世界,努力在師生之間形成情感共鳴。在授課時,教師需要展現激情。有激情的教師能夠在教學行為中表現出對大學生的摯愛、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和對真善美的內在興趣,這種摯愛、熱情和內在興趣可以催生和強化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樂于學習、樂于探索和創造。教師還要努力增加教學中感性材料的比例,善于把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和現實生活中的熱點事件積極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利用生動有趣的感性材料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情感,發展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當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的高新技術手段,把抽象的理論、深奧的概念和原理借助生動形象的圖表、多媒體場景形象地表現出來,使大學生在大量新異圖像信息的刺激中保持積極的情感和活躍的思維狀態,在快樂學習中催生出創新能力。
深度學習是大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為了進一步促進大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必須基于問題呈現知識點,把教學過程轉化為緊密相聯的一系列有價值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大學生不僅可以深化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而且能夠磨煉運用知識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教師還要加強對案例的深入剖析,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深刻理解具體知識在特定情境中的運用,幫助大學生從運用的角度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記憶與理解知識,有效形成立體的知識網絡,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深度學習,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杜威曾經區分了經驗的被動維度與主動維度,在他看來,從被動維度看,經驗是對行為結果的承受;從主動維度看,經驗是積極的嘗試,是體驗[4]。從這個意義上看,創新體驗就是積極地進行創新活動嘗試,它強調的是在“在創新活動中學習創新”。為了充實大學生的創新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知識創造過程的演示。教師應當利用在線平臺把大學生一看就會的簡單性教學內容通過微課等形式安排給大學生自學,在課堂教學中大力縮減用于記憶、理解等初級認知活動的時間,從而騰出充足的時間開展高階認知活動,緊密結合知識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學科知識更新背景再現知識的創造過程,引導大學生深刻理解知識創新創造和靈活運用的內在邏輯,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鼓勵和啟發大學生大膽質疑,讓不同的思想觀點相互碰撞,引導大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對現有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各種有意義、有深度的研究項目,也可以引導大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現實需要結合起來自己設計研究項目。在確定了研究項目后,教師要積極促進大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和團隊合作完成研究項目,使大學生通過研究學習創新,發展創新能力。
總之,高等院校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密切結合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際,努力在豐富大學生積極情感、促進大學生深度學習、充實大學生創新體驗等維度拓展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大力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