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戰瑞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 廣西 南寧 530021)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是臨床少見的嚴重微血管性血栓-出血綜合征,發病率約3.7/100 萬,該病起病急驟,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療,病死率高達90%[1]。TTP 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神經精神癥狀、發熱、急性腎損傷,探討系統性硬化癥(systemic sclerosis, SSc)合并TTP 較為少見,因其臨床表現多樣,臨床上難識別,易漏診,病死率高。本文分析2 例SSc合并TTP 患者的臨床資料,并復習文獻,報告如下。
患者1,女,68 歲,因雙手及雙下肢腫脹伴遇冷變白變紫5 月,皮膚變硬2 月入院。訴2020 年12 月底開始出現雙手及雙下肢腫脹,伴雙手遇冷變白變紫,未予診治,癥狀逐漸加重。2021 年3 月初逐漸出現四肢皮膚增厚,握拳、張口受限,伴雙手關節腫痛,到當地就診,診斷“系統性硬化癥繼發間質性肺炎”,未服藥治療,于2021 年5 月8 日入住我科。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入院查體:T36.5 ℃,P80 次/min, R22 次/min,BP 145/90 mmHg,神清,心肺檢查未見異常體征。專科檢查:額面部、前胸、肘部以下、腰部以下、腹部皮膚變硬,彈性差;雙手雷諾征(+)。輔助檢查:白細胞8.21×109/L,血紅蛋白93.40 g/L,血小板440×109/L;尿蛋白+,抗核抗體陽性(+)核仁型(1:320),抗Scl-70 抗體陽性(+);尿素12.6 mmol/L,肌酐118 μmol/L,總膽紅素16.2 μmol/L、間接膽紅素8.5 μmol/L,乳酸脫氫酶(LDH)207 U/L。入院診斷1.系統性硬化癥(彌漫型,硬化期)繼發間質性肺炎;繼發腎損害(CKD-II 期)2.高血壓病(2 級)。予以潑尼松25 mg/d,甲氨蝶呤10 mg/w,環磷酰胺0.2 g qod 治療,1 周后患者出現頭痛、納差、低熱、乏力。化驗:血紅蛋白87 g/L,血小板33×109/L、LDH 1 007 U/L、總膽紅素37.2 μmol/L、間接膽紅素29.5 μmol/L、尿素15.4 mmol/L,肌酐241 μmol/L,尿蛋白+,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 試驗)(-),外周血破碎紅細胞3.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0.89%,抑制物(+),診斷SSc 繼發TTP,立即給予血漿置換,新鮮血漿2 000 ~3 000 mL,隔日1 次,共3 次,癥狀緩解,腎功能穩定,尿量正常。復查血小板、間接膽紅素、LDH 恢復正常。
患者2,女,52 歲,因全身皮膚變硬2 年,胸悶、氣促3 d 就診。訴2018 年10 月底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雙手、足遇冷變白變紫,遇暖后變紅,出現顏面、四肢皮膚、胸腹部、背部皮膚變硬,色素沉著,當地醫院就診,查ANA(+)1:320 顆粒型,抗Scl-70(+),胸部CT:雙下肺少許間質病變,診斷系統性硬化癥(彌漫型硬化期)繼發間質性肺炎,予藥物潑尼松片、甲氨蝶呤等治療,癥狀無好轉,2019 年12 月初至我科住院。查體:生命征正常,顏面、四肢皮膚、胸腹部、背部皮膚硬,色素沉著,肺部聞及VECCLO 音,手指指端有潰瘍,無滲出,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抗核抗體(+)核仁型(1:1000),抗Scl-70 抗體(+),尿素5.6 mmol/L,肌酐78 μmol/L,胸部CT:兩側間質性肺炎。診斷系統性硬化癥(彌漫型硬化期)繼發間質性肺炎;繼發指端血管病,予潑尼松30 mg qd,環磷酰胺治療,癥狀緩解,出院后規律至我院門診復診,并規律使用CTX 治療。入院前3 d 出現氣喘、胸悶,伴乏力、納差、嘔吐,再次入院。查體:生命征正常,全身皮膚變硬,張口受限;雙手指伸直、握拳受限明顯,手指無潰瘍,肺部聞及VECCLO 音。輔助檢查:白細胞10.08×109/L,血紅蛋白82.30 g/L,血小板345.60×109/L,總膽紅素16.7 μmol/L、間接膽紅素9.5 μmol/L、尿素10.62 mmol/L,肌酐228 μmol/L,尿蛋白+-,LDH 299 U/L,胸部CT 平掃:兩肺間質性肺炎;診斷系統性硬化癥(彌漫型,硬化期)繼發間質性肺炎;繼發腎損害CKD-Ⅲ期。予以甲潑尼龍12 mg/d, CTX 0.2 g qod 治療,患者出現納差、嘔吐加重,伴有乏力,尿量進行性減少;血紅蛋白54.9 g/L,血小板39×109/L、LDH 807 U/L、總膽紅素35.7 μmol/L、間接膽紅素28.5 μmol/L、尿素13.07 mmol/L,肌酐500 μmol/L,、尿蛋白(±),Coombs 試驗(-),外周血破碎紅細胞3.2%,ADAMTS13活性0.04%,抑制物(+),診斷SSc 繼發TTP,立即給予血漿置換,隔日1 次,新鮮血漿2 000 ~3 000 mL,共5 次,并間斷透析治療,患者癥狀緩解,復查血小板、間接膽紅素、LDH 恢復正常,腎功能穩定。
TTP 屬于血栓性微血管病,目前研究表明TTP 發病的中心環節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缺陷,當ADAMTS13 活性降低時,VWF 多聚體切割受阻,形成超大分子的VWF 多聚體而導致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管血栓,表現出TTP 的癥狀和體征。根據病因TTP 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大類,先天性TTP與ADAMTS13 基因的遺傳性缺陷有關;獲得性TTP 則因患者體內存在ADAMTS13 自身抗體或抑制物,獲得性TTP 可能與自身免疫、妊娠、腫瘤、感染、藥物等因素有關[2-3]。本文患者為自身免疫病,確診系統性硬化癥治療后,原發病進展中繼發TTP,ADAMTS13 活性低10%,ADAMTS13 抑制物陽性。
TTP 典型臨床表現為:(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不同程度的貧血,外周血涂片中三角形、半月形、盔形等異常形態的裂片紅細胞增多伴血管內溶血的證據(血清間接膽紅素增高、乳酸脫氫酶增高、網織紅細胞增高);(2)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膚黏膜為主;(3)神經精神癥狀:包括精神改變、頭痛、嗜睡、失語、昏迷、感覺缺陷、視覺模糊等,其特點為癥狀變化不定,可為一過性,亦可反復發作;(4)發熱:90%以上患者有發熱,多屬中等程度;(5)腎損害: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具備前三項者稱TTP“三聯征”,三聯征加發熱及腎損害合稱TTP“五聯征”。本文2 例患者均有三聯征加腎損害(2 例患者均在原本腎損害的基礎上突然進一步加重),1 例低熱,1 例無發熱。
TTP診斷依據:確診需包括臨床癥狀、典型血液變化、ADAMTS13 活性明顯降低(低于10%),并排除其他相關疾病,具備“五聯征”即可確診TTP。建議診斷標準適當放寬,具備TTP 三聯征即可初步診斷TTP,盡早開始治療。
TTP 需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溶血尿毒綜合征(HUS)、HELLP、噬血細胞綜合征(HPS)等鑒別。
TTP 的治療主要有:(1)血漿置換;(2)血漿輸注;(3)糖皮質激素;(4)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目前已成為獲得性TTP 的首選治療措施,能使病死率從80%~90%降低到10%~20%[4]。治療原則是:早期、足量、優質、聯合,只要患者有明顯的血小板減少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時,即可開始使用。血漿置換可以補充有活性的ADAMTS13,同時去除體內異常的超大相對分子質量的VWF 多聚體及ADAMTS13 自身抗體。Matsumoto 等[5]認為延遲的血漿置換是導致治療失敗的獨立因素。血漿輸注作為無條件進行血漿置換的替代治療,但療效不如血漿置換。糖皮質激素能抑制IgG 產生,穩定血小板和內皮細胞;免疫抑制劑能抑制自身抗體產生達到治療目的。本文患者采用上述治療方案,病情很快得到緩解。需要強調的是,除非有危及生命的嚴重出血,否則對于TTP 患者不建議輸注血小板,因為輸注血小板可加劇微血管血栓性病變,導致臨床癥狀惡化。
自身免疫病患者常有血小板減少、溶血、腎損害等,與TTP 的部分臨床表現有重疊,因此獲得性TTP 易誤診漏診,導致病情延誤,故對TTP 的認識及普及ADAMTS13活性的檢測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