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華
(貴港市港北區人民醫院放射科 廣西 貴港 537100)
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在臨床上并非一種常見的腫瘤類型患者的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以鱗癌最為常見[1],在所有的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患者中,大約有80%的患者為鱗癌,而腺樣囊性癌,在目前臨床上的數量最少,患者在發病后腫瘤的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并且患者的病情早期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患者腫瘤呈現浸潤性增長,患者有神經浸潤和沿神經擴散[2]。在對患者進行病情檢查時,現代臨床醫務人員發現CT 檢查在臨床上均有一定的特點,醫務人員建議在患者治療前接受詳細的影像學檢查,能夠幫助醫務人員建立完善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3]。本次研究將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將我院中收入的21 名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作為研究對象,探究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和腫瘤特征,對患者后續治療的工作提供參考,現將結果與方法總結報道如下。
將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內將我院中確診的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患者21 例作為研究對象,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采用CT 檢查,可確認患者的病情,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年齡為51 ~83 歲,平均(70.35±4.16)歲,在本次研究中,男性患者共13 例,女性患者共8 例。納入標準:患者不合并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换颊叻舷嚓P臨床標準,并可耐受手術治療;患者具有正常認知功能;患者個體狀況穩定,可接受后續隨訪。排除標準:在三個月內患者未接受過臨床實驗或相關治療;患者對于治療或者實驗步驟存在主觀耐受性差的狀況;患者缺乏良好的實驗配合認知,或患者家屬不同意本次實驗開展。
本次研究中由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CT 檢查,根據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參數調整,在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查時,與患者靜脈內注射60%離子型或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在實驗結果中發現所有患者的腫瘤狀況依舊較為明顯,其中有6 例患者的腫瘤發生于患者的鼻腔部位,上頜竇腫瘤發病例數為16 例,其中包含9 例左側上頜竇患者與7 例右側上頜竇患者,在16 例上頜竇發病的患者中,共有14 例患者的軟組織并未充滿整個竇腔類似于竇腔有息肉樣粘膜或者腫塊。
患者在臨床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骨吸收以及破壞情況。未占滿上頜竇的14 例患者中,患者的上頜竇竇腔骨壁浸潤性吸收破壞,而充滿豆漿的患者中,豆漿有明顯的擴大狀況,并且伴隨浸潤性的骨破壞,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影響較為明顯。
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的腫瘤呈現圓形或類圓形患者的腫瘤大小為3 ~7 cm,而患者的腫瘤組織表現為竇腔內不規則軟組織影及病情特征類似于息肉或者腫塊。
經CT 檢查,所有患者中有18 例患者的腫塊出現密度不均的情況,在圖像內部多有大小不等的斑點或斑片狀囊狀低密度區。在16 例患者接受增強掃查后,14 例患者的亮性區域,有明顯的透亮區域患者的軟組織經平掃確認密度較為均勻。經檢查6 例患者中,有兩例患者出現軟組織腫塊的情況及信號為中信號和高信號為主進行,增強后腫塊有明顯強化特征。
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在目前臨床上又被稱為圓柱瘤形腺癌,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在目前臨床上以呼吸道和鼻腔為多見其次為患者的上頜竇和鼻咽部位,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這種病癥的組織學營特點為有多個不同形態的囊性,間隙周圍是惡性上皮細胞包繞,患者呈現為假囊性結構,患者的腫塊大多為圓形,有時呈現結節狀或無包膜的情況[4]。
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發現[5]女性患者相較于男性患者來說可能略多患者在發病初期其癥狀較為隱匿。雖然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主要以浸潤性生長為主,患者腫瘤組織間隙向周圍擴散,與周圍的組織缺乏清晰的界限,這種病癥在早期就會對患者的神經造成侵犯,這也是這種病情表現的特點。這種病情無論大小和分化程度,均具有浸潤和侵襲的特點,這種特點與患者的腫瘤組織病理學上腫瘤無包塊或包塊不完整有較為密切的關聯,當患者的腫瘤組織局限于竇腔的某個骨壁尚未在患者的整個竇腔內充滿時,患者的影像學顯示竇腔的骨壁出現局部吸收破壞,而當腫塊生長,直至充滿整個竇腔,實在CT 檢查結果中,患者呈現膨脹型擴大以及骨壁吸收破壞的情況,并且還會對周圍的組織結構造成侵犯[6]。
鼻旁竇感覺神經由三叉神經眼支和上頜支所支配。上頜支的分支牙槽后神經分布于患者的上頜竇粘膜,在對患者的腫瘤組織進行分析后,發現患者腫瘤組織的侵襲以及浸潤神經主要以跳躍性不規則生長蔓延為主,患者主要表現為引力擴散類型,在對患者進行影像學分析時[7],可見其神經有明顯的增粗和強化或表現為異常信號,在CT 檢查中可見神經通過管孔擴大的骨破壞,并且可見患者有明顯的軟組織浸潤狀況,檢查患者的框下列脂肪組織完全消失,并且有條索狀軟組織增生的情況,在對患者進行病情分析時,發現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神經增粗和強化表現,提示患者的腫瘤已經對神經造成侵襲
在對患者進行病情分析時,發現患者的鼻竇并不會出現明顯的損傷,但患者的鼻竇骨壁呈現廣泛性的溶骨性破壞,有時也會對患者的神經造成侵犯,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采用病理組織活檢能夠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而患者如果病情為肉瘤,則以惡性淋巴瘤較為多見,患者在臨床發病時有發熱和血象異常的情況,患者的頸淋巴結腫大,并且腫塊侵犯竇腔外結構不如癌腫迅速和嚴重,所以在臨床上可以根據患者的侵犯部位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基礎診斷,這對于患者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來說有一定的促進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中發現21 例患者中經CT 檢查,有18 例患者的腫塊有明顯的密度不均情況CT 增強掃描,這種癥狀表現,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病灶部位有多個形態,不同的男性間隙周圍為惡性上皮細胞包繞過而形成假囊性結構,在對患者進行CT 檢查時,可見其中存在明顯的低密度區情況。
CT 檢查是現代臨床上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檢查方式,這種檢查方案能夠快速且準確的對患者的機體狀況進行采集,確認患者的病變是否存在囊變,而CT 平掃應用于患者的病情診斷中,能夠準確的顯示患者的病變與血管之間的關聯,通過三維+增強影像來進行診斷,能夠對患者的胰腺進行任意角度的旋轉,并且還能幫助醫務人員建立任意層面的圖像,能夠根據患者的組織改變進行相應的分級,對于有良好的診斷和鑒別效果。
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醫務人員認為CT 檢查的最終效果有助于顯示患者的腫瘤密度和骨破壞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無論患者選擇何種影像學方案,醫務人員都需要將其與其他的腺體癌癥相區分,避免出現誤診的情況而影響患者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鼻腔鼻旁竇腺樣囊性癌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以圓形和類圓形腫塊為主而腫塊內部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區囊腔呈現膨脹性擴大或骨壁呈現侵蝕性吸收破壞患者的病情疼痛感有沿三叉神經蔓延的特性,在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是應用CT 和MRI 檢查,可以基本判斷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血流狀況,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