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煜
(云南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座談會中強調:“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兒童的健康成長及發展關乎民族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使命,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近年來,黨和國家越發重視未成年人人權和生命權益的保護,黨中央、國務院等國家機關相繼出臺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意見及辦法,并在2020年10月17 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表決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不斷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生命權益保障體系,從兒童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切入,實現從“四位一體”的保護向“六位一體”的多元保護戰略的轉變,滿足兒童發展的多元化需求。
兒童作為正常的社會人有各種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等國家機關高度重視兒童的權益保護和發展問題,切實保障和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優化頂層設計,強化家庭對兒童保護的主體責任意識及能力,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及政策措施,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打破青年父母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平衡,中西部地區的兒童保護問題尤為突出,表現為親職教育缺失,照顧者監護能力不足,與之配套的兒童保護體制的不健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足導致專業兒童社會服務不足,兒童照顧者的法制意識及監護能力不足,兒童發展問題層出不窮。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和非理性的認知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因此兒童問題關乎社會發展、民族未來,是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
社會工作作為助弱幫困的專業力量,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干預成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服務領域。本文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層面切入,剖析當前國內留守兒童保護環境的困境,旨在優化兒童保護的頂層設計,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在中觀層面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推動兒童保護服務隊伍的本土化和專業化發展;推動“家—校—社”三位一體的聯合干預機制的建設。在微觀層面,加強心理建設,提升自身保護技能,開展同質性小組,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開設照顧者支持小組親職教育輔導,提升照顧者的的監護技能,改善兒童監管問題和親職溝通質量,改善家庭和親子之間的關系,促進兒童問題的解決。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兒童保護問題,并不斷推進兒童保護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囿于我國幅員遼闊,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區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關于兒童保護機制建設不健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認知及能力發展滯后。我國東西部經濟及教育發展程度存在較大的差距,間而導致兒童及其照顧者關于兒童保護的認知水平嚴重不足,西部地區存在兒童教育、發展等方面的權益保護缺位問題,兒童照顧者監護能力及法制意識不足,兒童虐待及傷害問題層出不窮,而且受主體的教育文化程度的影響,對于相關法律條文的認識存在較大不足,關于兒童保護法律的推廣和普及的難度大。
其次,政府投入不足。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口基數大,兒童的需求由單一的生存保障向多元化需求發展。為滿足兒童發展的多元化需求,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困境兒童保護服務,為保障服務質量,政府對社會組織設立高標準、嚴要求,但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影響專項資金的投入導致社會組織在開展服務過程中周轉困難,難以回應兒童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影響項目持續性,服務的連貫性和長期性得不到保障,社會服務的專業性難以突出。
最后,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不健全。開展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需要有專業的服務人員,為推動兒童保護問題的解決需要引進專業的人才隊伍,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因此我國不斷加強兒童主任及兒童督導員隊伍的建設,并形成初步的規模。但大部分工作者對兒童社會工作基礎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明顯滯后[1],專業化和本土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完善,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困境兒童的保護的專業隊伍亟需加強建設。
因此,兒童保護不僅需要有完備的服務體系,仍需加強政府投入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項目的可持續性和服務質量是關鍵。
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保護問題成為重點關注的焦點。關于兒童保護問題的干預需要從多元化的角度切入以滿足兒童多元化的發展需求。本文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的層面進行干預,旨在優化頂層設計,加大法制宣傳,擴大法律影響力,聯合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構建社會支持服務網絡,構建社會監督體系;加強對未成年人及其照顧者的輔導,提升保護意識和能力,推動兒童保護問題的解決和促進兒童發展。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優化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兒童的發展問題,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要求家庭盡責,政府主導,全民關愛,堅持標本兼治的理念;2019年《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兒童福利服務機構的能力,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的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和強化工作保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版本種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強化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中的作用。
2020年新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是國家健全和完善兒童保護體系的新起點、新標志,但是實現全面保障未成年人,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兒童社會工作者作為保障困境兒童合法權益的中堅力量,扮演著法律踐行者,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因此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為踐行好法律和優化頂層設計的服務。
2.加大法律宣傳教育,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兒童保護不僅是立法問題,更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才能實現。現實中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發展嚴重失衡,對兒童保護相關法律知識的認知程度嚴重不足,仍堅持保守的教育思維。為切實加強對兒童保護問題的干預,推動問題的解決,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法律的宣傳和教育,開展“送法進鄉,送法上山”活動,實現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營造良好的法制社會氛圍,打破法制建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進兒童保護問題的解決。
1.聯動社會服務力量,優化服務隊伍
政府提供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有志于服務困境問題的社會力量參與開展救助型、發展型、融合型和倡導型的服務,由民政及婦兒工委牽頭,協調指導各項工作,聯同教育部門、衛計委、共青團等全團組織共同行動,依托兒童之家、家長學校等平臺為困境兒童及其家庭開展教育指導和培訓工作。
此外需要進一步健全兒童社會工作者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本土化和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因此需要整合社會有志之士成立兒童社工教材培養體系建設委員會,開發本土化的教材,建構專業的理論架構,推進服務本土化、專業化水平的提升。第二,政府需要加大對社會工作者人才培養的投入,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人才培養方案,降低社會工作者的流失率;第三,優化社會工作實踐平臺,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注入新血,提升項目的可持續性。此外,整合高校的社會工作資源,以社區為實踐平臺,結合實際需要對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的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提高服務質量,推進兒童社會工作的發展。
2.推動“家—校—社”聯合干預機制的建設
(1)家庭層面:解構偏差行為,建構正確認知
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課堂在保護兒童健康成長過程中擔負最為關鍵的一節,因此家庭教育將影響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因國內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導致兒童在家庭教育層面受到重大的傷害,因此需要加強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員進行法律宣傳。第二,需要加強對行為人的行為解構,幫助行為人辨識偏差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建構正確理性的認識;第三,幫助行為人對非理性的“棍棒出孝子”的認知進行辯駁,激發行為人的認知能力,進而協助構建新的理性認知。
(2)學校層面: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和保護,營造和諧校園氛圍
首先在學校教育層面需要通過課堂引進兒童保護相關的法律知識,通過開展相關的課程學習不僅可以提升老師的法律知識基礎和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利益;另外可以幫助兒童辨識自身的行為,認識法律紅線,避免觸碰法律底線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第二,學校可以開展專題講座為學生普及兒童保護的措施。通過專題系統性的講解為學生構建自我保護意識,培育學生自我保護的技能。第三,建設兒童保護宣傳專欄,提升校內師生關于推進兒童保護問題解決的認識,加強兒童保護文化的建設,切實履行好學校在兒童保護中的責任。
(3)社區層面:加強社區宣傳文化活動,促進社區居民自我意識覺醒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場域,居民的生活素養及社區文化的建設對未成年人形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升社區居民對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社區活動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是加強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宣傳,提高社區居民的兒童保護意識的同時促進自我意識的覺醒,幫助社區居民辨識自己的行為;第二,加強對社區兒童主任的培育和發展,提高兒童主任的責任意識及兒童保護能力。充分發揮兒童主任的作用在社區內建立兒童保護支持網絡,形成有效的兒童保護監督服務體系;第三,推進社區親職教育課堂的開展,提升兒童和監護人之間的溝通技能,改善親職教育不良的問題,提升監護人的監護能力,加強對兒童的監管和保護;第四,搭建親子溝通平臺,促進留守兒童與異地父母的溝通,促進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理解,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五,開展社區兒童活動,社工通過開展“四點半課堂”等活動實現幫忙照管的功能,另一方面豐富兒童的課余生活,提升社區兒童的凝聚力。
1.加強心理建設,提升自身保護技能
通過社會工作干預未成年人保護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心理建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受到當前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兒童保護機制的缺失引發的問題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因此社會工作在介入困境兒童保護的過程中需要聯動社會多方力量進行資源整合,協同志愿者及心理咨詢方面的專業資源分析掌握困境的兒童的基本狀況,了解兒童所處的環境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傷害,發掘問題的根源,通過培訓和心理輔導的方式提升兒童抗逆力,促進問題的解決。其次是加強心理建設,給予受害者足夠的心理支持,減少心理創傷的程度。第三,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預防性教育,激發兒童內在的潛能,發展正向的興趣愛好。最后,提升兒童自身的溝通技能,協助兒童有效表達內心的需求,改善親子關系。
2.開展同質性小組,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通過社區活動發掘社區兒童的不同興趣愛好和有特殊行為傾向的同質性的兒童開展不同性質的小組工作,培育和挖掘兒童的潛能和興趣,引導兒童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兒童正向發展。第二,針對有認知偏差的兒童開展行為治療小組,通過小組的過程糾正其非理性的認識,建立正確理性的認知。第三,通過小組的過程搭建朋輩支持網絡,提升兒童的社會交往技巧,減輕社會交往不良帶來的不良心理負擔。
3.開設照顧者支持小組,提升兒童保護技能
通過組織兒童照顧者開展支持性小組工作,幫助照顧者識別自身不正確的社會認識,加強相關法律的學習,提升照顧者的理性認識,糾正錯誤的非理性的認知;第二,通過小組促進照顧者的經驗交流,促進照顧者關于兒童監護能力的提升,引導照顧者正視兒童的偏差行為,有意識引導兒童認識和糾正自身的偏差行為,提升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為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兒童保護問題的解決關乎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影響著社會的穩定,牽動著社會根基。若想徹底解決兒童保護問題不能僅靠單一的力量進行干預,需聯動國家、社會、社區、學校、家庭和個人等多系統共同參與方能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解決好兒童保護問題,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是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