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偉 方 征 劉秋艷
(河海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00)
習總書記在今年四月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進一步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近年,河海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深刻領悟國家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內涵,著力部署地方區域校企合作計劃,充分依托教育部“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水利部行業定點培訓機構的品牌優勢,高效發揮高等學歷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服務行業發展的工作職能。深入企業一線調研實踐,積極探索建立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和即學即用性的專業知識培訓品牌建設,通過混合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基地實訓等手段,努力構建高質量、高標準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改善企業人才隊伍知識層次,提高企業單位人才隊伍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共同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促進企業的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江蘇省蘇州市,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經濟發展迅猛,2020年GDP總量已位列全國第五,是我國近代工業的萌芽地。自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市充分利用區域優勢,獲得眾多外商的投資,大量的企業建立,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入,形成了優勢十分明顯的制造業產業集群,也是全國重要的基礎石化、醫療器械、汽車部件、集成電路和納米產業的生產基地,平板顯示、高端紡織和高端裝備等行同時占據了全國制高點。正由于蘇州經濟發展太過迅速,企業單位急需用人,新招員工文化水平低、素質不高,高層次人才缺乏繼續教育培養體系,導致生產能力下降,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河海大學通過對合作企業多方位調研和具體分析后,在了解企業人才實際需求的基礎上,與蘇州當地政府通力協作,利用學校工科等方面的學科優勢,確定以企業基層員工為突破口,重點培訓企業中層骨干專業技術和綜合管理人才,針對不同崗位的員工,精準定制特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計劃。積極服務學歷提升、提供各類培訓品牌、搭建在線學習平臺、開設教學直播課堂,深入企業教學基地開展實踐教學課程。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緊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辦學,結合產業特色,在政府部門領導與支持下,開展職工學歷提升、職業技能、管理培訓。努力實現企業、員工、學校“三贏”局面,先后與蘇州工業園區、吳江區國家級人力資源產業園、長三角人力資源產業園、昆山人力資源產業園內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項目,取得良好的效果。
開展合作招生改革,推動人才結構優化。針對當地企業基層員工學歷較低,專業知識匱乏、行業服務效能低下,企業中層骨干學歷再提升等問題。為改善困境,學校與相關企業合作開展校企合作推薦考核擇優入學改革項目,全力提升企業員工學歷層次。此項目是成人高等教育招生面向職業教育、社會教育和終身教育轉型關鍵期推出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體現了國家為加快培養現代產業急需人才,進一步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渠道,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戰略考慮,社會意義重大。根據企業需求,近年陸續成功合作舉辦了多屆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科和專升本兩個學歷層次的函授班,專業涉及水利、機電、機械、工商、電氣、土木、工程管理等眾多領域,培養各類人才近萬人。
針對需求制作訂單,甄選教師服務育人。學校緊密貼合企業發展方向和用人需求,積極調整和轉變人才培養思路,從固定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轉向提供滿足企業產業需求和引領未來發展并舉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協同育人理論應用于人才培養,集聚優質教育資源,改革培養模式、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完善人才培養保障體系,構建校企合作各專業協同育人模式。
為了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創新人才,制定教學計劃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校與企業的工程技術專家進行充分溝通,從企業需求、技術運用等方面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案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一方面注重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注重創新能力、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加強技術應用的能力。各專業教師在制定相關教學課目、錄制網絡教學資源,配套適用教材、編寫相關教案等方面,注重教學方法,精煉理論知識,深化實踐教學,注重能力鍛煉,制訂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師資遴選上,選擇能把握各行業發展新趨勢的專業教師,并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到各大型單位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引導教師了解企業發展歷程和市場需求、變化,尤其是崗位變化的新趨勢和對人才的新要求。同時,聘請企業有經驗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開展講座,指導創新訓練,緊跟前沿的產業動態。
加強混合教學模式,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企業的學員主要在生產一線工作,業余時間并不充裕,我們提供學員線上完成教師撰寫的自學周歷和網絡教學資源學習,完成一定時間量的自學,對課本有充分的了解后,教師再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理論知識的直播講解,探討交流和歸納總結,并進行線上答疑,而集中時間的線下教學,核心不再是知識點的傳授,而是圍繞師生之間的互動,為不同的學員構建了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模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院充分利用教育部“高等學校繼續教育示范基地”等基地品牌優勢,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以產業發展為引領,以企業需要為切入點,以優質教育為合作主線,豐富發展實踐教學基地培訓項目,實現企業崗位要求與教學內容相統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將實踐教學基地打造成為職業技能人才隨時學習提升的“加油站”。此外,將學生的企業實習實訓環節增加到學校的培養方案中,實踐技能培訓的科目、培訓計劃和培訓的設備由企業提供, 企業實踐課程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執行。
提升質量樹立標準,健全人才培養體系。 在與企業的溝通和磨合中,不斷創新組織模式,固化協同機制。建立由行業、高校、企業共同參與班級管理和教學互動的機構,總體協調、統籌、管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工作。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組成管理,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負責協調處理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學校負責教學方面的管理,而班級管理由企業負責,實行雙班主任制,各自發揮所長,同頻共振,從實踐效果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班級建設都保證了較高的質量。
班級的管理和教學制度的落實是逐步完成的,校企共建的合作制度,保證各部門 分工明確,規范管理運行。圍繞理論基礎夯實、實踐平臺建管、培養過程管理、考核評價機制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制定系統的規章制度和管理細則,在校企各部門相互配合下,保障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建立動態監管,完善評控體系。構建學校、教師、督導專家為內部,行業、實踐教學基地、企業教師為外部的質量保障主體,內外結合,立足培養目標,把握關鍵環節,強化過程及后評價,建立業內同行、用人單位、社會評價機構等多方參與,動態反饋機制。
需求引領 協同育人。服務地方經濟,緊密聯系企業需求,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邀請政府、行業、合作企業專家共同組建培養指導委員會,基于用人單位對人才知識結構體系需求的反饋,制定培養方案和質量標準體系。優化課程設置:課程學習強化德育與人文結合,理論與應用結合,校內與基地相結合;強調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更加注重合作交流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上加強案例教學和研討式教學,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聘請行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開設應用性課程,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實施混合式教學。
對接需求 實踐教學。依托校企合作企業主體單位的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專業核心能力實訓,強調對產業現實相關的專業核心能力進行鍛煉和打磨,同時為生產實踐,以“真刀真搶”的實操為基本模式,舉辦各類崗位技能能手大賽、創新設計大賽等,多方位,多角度的促進學員完善動手能力。開展“多平臺、多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積極拓展思路和教學途徑,延伸教學平臺為社會實踐平臺,通過合理運營,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積極性,形成良好實踐氛圍,使傳統教學和實踐活動形成有效聯動。
合作共贏 機制保障。依托企業資源、借助市場信息,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方法等進行重構;探索學生與教師、企業與學校、個人與集體共贏“校、政、企”協同培養長效機制與實踐路徑,創新專業建設機制和教學管理模式,以圍繞產業鏈打造專業群的方式實現學科與專業的重構與優化,通過專業資源共建共享,強化校企分工與合作,共同構建、共同享用專業教學資源,促進協同培養人才制度化,構建育人體制,并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使人才培養緊跟新經濟發展趨勢和產業需求。
加強網絡資源建設,打造精品實用課程。直接面對企業一線職工的需求,我們按精準施教的方法和原則,根據各方需求、服務對象的不同,制定了教學計劃和教學課程,力求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多的要以學生為本,以企業實際需求為著眼點,要求必須進一步豐富網絡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制作精品課程的實用性。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滿足企業需求,仍需在人才培養方案里精雕細刻,在教學工作方法中潛心專研,在管理服務水平上深入思考。
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在管理、保障、資金和實習實訓內容方面都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以規范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雙方在協商的基礎上,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校企明確實習期學生考核方式,體現校企雙重考核。為了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學校要進一步加大培養人才的投入,給予企業指導人員以薪資報酬,使指導實習的導師獲得真正的收益。學校要努力建設雙師型人才隊伍,提高科研水平,給予企業在經營、管理、技術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學校根據實際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企業的需求,要采取多種措施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開展,并且高質量的完成,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中。
校企雙方都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共同探索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創建校企協同專業課程體系,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高效合理地將企業資源和高校資源實現整合,對校企協同育人的方式、內容、目標等進行細致的規劃,在實施上做到因地制宜,促使企業在合作中多投入,更好地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獲得更好的協同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