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霏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高職教學改革,意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雖然改革工作已開展多年,但離預期目標仍有一段距離。究其原因,教師既沒有掌握改革內涵,也沒有尋求改革之法。案例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借助鮮活案例增強知識理解,提升實戰經驗[1]。因此,有必要將高職教育與案例教學相融合。本文以企業管理專業為例,探討如何有效運用案例教學法,希望對提升教學質量有一定幫助。
在企業管理教學中,教師大多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即先講解理論知識,再布置作業鞏固所學。殊不知,這種做法會打擊學生積極性,致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在教師的組織激勵下,學生敢于表露內心想法。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發現其中規律,自身獲得茁壯成長,此時的教學課堂呈現一片勃勃生機的景象[2]。
吸收理解知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從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教學只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對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沒有幫助,這與素質教育理論相悖。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打破這個尷尬局面。案例并非胡亂編造,而是真有其事。教師將案例內容展示出來,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置身職場的感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思考問題更加全面,也懂得如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一定會提高。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掰開揉碎的講解知識,學生卻了解得不深。這時,教師會不厭其煩地教學生,耽誤了大量時間。由于剩余時間不多,教師會草草了事,教學效果自然不佳。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最大程度節省教學時間。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時間進行思考。學生會主動說出心中困惑,而教師需要做的是及時給予幫助。隨著困惑點數量的減少,教學效果自然會逐步提升。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要想管理好員工,需要管理者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為讓學生具備這樣的能力,教師要列舉真實案例,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某企業工程部門由兩個經理負責管理,二人性格截然不同,一人屬于強硬派,一人屬于激勵派。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部門發生了很多事。強硬派經理一旦發現員工犯錯,會直接采取批評教育的方法。激勵派經理認為這種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會傷及員工自尊,應當采取暗示引導,幫助員工認識到錯誤。待學生閱讀完案例資料后,教師提出三個問題。問題1:你如何看待批評員工這件事?問題2:假設你是部門精力,會如何管理員工?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的答案也會有所區別。部分學生認可批評教育的做法,部分學生認為應當采取激勵管理。
實踐證明,忽視學生體驗感受是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的根源。因此,教師要組織模擬演示活動,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在教學前,教師將學生劃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學生還原強硬管理場景,一組學生還原激勵管理場景。為確保演示效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在教學中,兩組學生分別進行演示。需注意的是,教師要扮演好觀眾的角色,不隨意干擾表演。表演到最后,管理方式的優缺點逐漸呈現,有些學生明白了,有些學生還蒙在鼓里。
為排解學生心中困惑,教師需要組織討論。將學生重新分組,每組5 至7 人,并給各小組下達任務,即深入剖析管理者行為與員工行為。有效的提問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教師要精心準備問題。如員工在受到批評后,為何會激發他的斗志?采取引導策略,為何無法將員工拉回正軌?批評與激勵在企業管理中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為回答問題,學生必然會搜集相關資料。為確保搜集工作卓有成效,需要事前做好分工協作。經各小組激烈討論后,確定工作安排,有人負責收集資料,有人負責整理資料,有人負責分析資料。在多方協作下,獲得最終觀點。在教學課堂上,先讓各小組發表各自觀點,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待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企業競爭,實則是人員競爭,如何有效管理員工成為需要思考的課題[3]。為提升學生的管理能力,教師要將真實案例引入課堂,并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狀態,參與熱情很高。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的認知不斷完善,管理經驗不斷提升。當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就能運用所學知識管理企業員工,確保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