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翠香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衡水 253800)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傳統文化以潛在的方式影響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傳承文化教育中既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實現自身職業教育的創新,這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課題。職業院校應為國家培養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者、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做出新貢獻,為此,職業院校應當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職業教育切實融合起來,讓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景觀等,使校園各個角落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讓傳統文化從形式真正走入學生內心,化為學生的精神品格,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層次、規格、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任務,將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于現代職業教育教學體系中,必將提升職業道德教育的內涵,使傳統文化成為推動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發展的重要助力。職業素養應該成為職業院校學生文化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有力保障,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現在職場上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人文、藝術、哲學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修養和人文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歷經千年傳承,有著豐厚的內涵和精神,匯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品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卻忘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傳承使命。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將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促進青年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知和情感認同,就是彌補多年來職業教育的文化短板,讓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由充分了解到由衷熱愛,深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民族文化傳承擔當盡責,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機結合。
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之下,技能培養、技能競賽主導著很多職業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多數職業院校只注重就業率,將重心放在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上,過分強調技能培養、技能競賽,而對用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則重視不夠,很多學校并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僅僅通過思想政治理論通識教育簡單涉及傳統文化,而巨大的就業壓力,也使學生更注重技術學習而忽視人文素質提高,家長和老師也都希望他們能以一技之長立足社會,使得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淡漠,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普遍較低。
職業院校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思想上可塑性大,受各種網絡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呈多元化趨勢,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與自豪感。不良的社會風氣、消極現象容易侵蝕青年學生思想,隨之而來的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象以及心理素質欠佳、信心不足、精神空虛等問題會相繼出現。這些問題的出現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有著極大的關系,這就需要職業院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要努力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授給學生,為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文化的資源支撐,從中找到歸屬感,找到我們民族的根和魂,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歌賦、曲藝小品,體裁多樣,濃情厚義,大多發乎至理,止于深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體系,在毛澤東思想、思想品德修養等德育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解決當前思政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困境,讓思政教育更具文化底蘊,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職業院校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在專業課當中同樣可以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與專業的聯系。教師作為傳授知識技能的主體,同樣也可以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體,要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形成學校師德文化建設的氛圍,發揮教師為人典范作用,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帶動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
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加強特色文化校園建設,將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以學校的建筑、景觀布局和道路等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構建更多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校園景觀,在教學樓和宿舍樓的走廊墻壁上設置名人名言、古代詩詞展板等,讓校園建筑風格、標語、雕塑、格言、書畫等都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形成人文藝術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傳統文化與學校自身的文化底蘊相結合,使校園各個角落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努力給學生提供和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讓校園成為學生們學習、交流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