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亮
(貴州省平塘縣金盆街道中心校,貴州 平塘 558300)
留守兒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留守兒童長期以來沒有受到父母的監護,這些學生不僅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父母的心理引導,而且無法像其他普通兒童那樣得到父母的幫助和指導。因此,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為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先需要培養這些留守兒童的自主學習習慣。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討留守兒童養成學習習慣過程中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
總體而言,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自己獨立學習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監護,這些學生長期以來比較散漫,學生在學習時很容易放松自己。然而,農村地區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照顧,許多家庭的經濟狀況較差,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可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環境也相對較差,缺乏父母的輔導和監督,并且缺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極大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實有少部分農村留守兒童有自主學習的習慣,但是由于他們在沒有父母的正確指導下,不知道如何獲得學習資源以及如何安排時間,因此學習效率往往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大。
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將間接學習興趣轉化為直接學習興趣,實現這一目標時,學生將對學習越來越感興趣,學習將被視為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一大樂趣。通過結合各個年級的小學生的特點并在課堂上采用生動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繼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這不僅是老師教學方法的展現,而且還是學生認知過程的心理要求。
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入手,對留守兒童習慣養成進行教育,并結合學校和課堂紀律來告訴學生該做什么,為什么做以及如何做。初次進入校園時,確保學生牢記學校的規范和規定。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只要教師能夠提供扎實的養成習慣教育,建立定期的評估和監督體系,并定期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估,學生就會逐漸得到老師的指導。能夠自覺養成自我監督和克制、自律的習慣。
農村留守兒童的思維方式逐漸成熟,追求人格獨立,對人生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家庭的思想和生活,但強烈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獨立學習和自由生活,但一些父母常常不了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和需求,只關注孩子的成績,認為只要他們表現好、成績好,就會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事實上,這種鼓勵無形的助長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時尚,對他人無興趣,缺乏欣賞力和自律能力差的壞習慣。或者,有些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考不上高中,對他們的孩子失去信心,經常對他們的冷嘲熱諷,對學習不管不問,對生活漠不關心,使學生感到被拋棄和遺忘的感覺。因此,老師可以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進行定期的家訪或通過電話與家長溝通,以便家長可以了解學校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需求,家長可以改變觀念并與學校溝通,老師需要和家長進行不定期的溝通從而搞好留守兒童的教學教育工作。
教學和生活相結合,老師在教學時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從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實踐經驗和學習的實例為起點,鉆研教科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創造現實情境,開展教育活動并促進學生直接和間接體驗的交融。教師應注意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并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老師要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在教學中,要發現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素材并組織教育活動。老師要組織學生參加更多的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生活,特別是參加生產和勞動,積累生活經驗,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結束語:總而言之,這些問題引起了人們對農村教育的認識,并讓我們認識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缺陷。因此,農村地區的教師在開展教育活動中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