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巾芳
(海陽市二十里店鎮中心小學,山東 煙臺 265120)
身處課堂,想要感同身受地去體會變化之妙,離不開語言的創設,情境的渲染。“動態景物”,作為一個學生平時幾乎沒有接觸的新名詞,它的理解,需要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滲透。在上課伊始,我用詩一般的語言渲染情境,將學生帶入奇妙的自然環境之中。“同學們,大自然的景色千變萬化,奇妙無比。老師最喜歡傍晚時分漫步郊外,看晚風吹起,落日與我們徐徐遠離,聽歸鳥輕唱,樹梢搖響黃昏的抒情曲。老師拍了幾張照片,做成課件,與大家共同欣賞。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日落。接著我讓學生根據多媒體課件出示的圖片描述日落,在學生的描述中慢慢引導,發現落日過程中太陽的變化,在學生心中留下動態景物的初印象。
接下來,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見過的變化的景物,學生的回答就開始發散起來:“越下越大的雪”“從小到大的雨”“變換顏色的晚霞......”動態景物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慢慢清晰成型。此刻,時機成熟,我趁機引出動態景物的概念,讓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原來動態景物就在我們的身邊。但是此時學生對動態景物的理解,還是局限于肉眼可見的明顯的變化上,這遠遠不夠。于是我進一步拓展,加深理解:“其實,不止這些,我們身邊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他們都在變,只不過有些變化周期長,有些變化不明顯,不容易被我們發現。這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將動態景物的形象從小視野放眼于大世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感受變化的神奇。
學習《觀潮》片段,重點是學習作者如何通過文字將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重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也是本堂課的難點。我采用了賞析結合的方式,在賞中析,在析中賞,層層遞進,揭開了寫好動態景物的神秘面紗。
首先,我出示《觀潮》片段,讓學生劃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潮水的句子,并自由發言。本來就是學過的課文,學生可以輕易劃出相應句子。接下來是引導學生走向寫作方法的關鍵一步,我問:“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交流了描寫潮水的句子,把“觀潮”的順序打亂了。其實,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寫的。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把這些描寫連接起來的呢?”,同時出示缺少時間方位詞語的片段讓學生補充,從而讓學生從填詞中發現作者的寫作順序:由遠及近。
明確了寫好動態景物要按照一定順序,學生容易流于形式,這遠遠不夠。于是,我出示描寫潮水聲音的詞句,羅列,讓學生仔細觀察有什么發現?學生就可以發現“都是描寫聲音的”“聲音越來越大了”,我趁機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示這種聲音的變化,加深印象。同理類推,出示表示潮水形態的句子,學生可以輕易發現作者抓住潮水形態的特點寫出了潮水的變化。在學生理解基礎之上,我總結:“作者按照順序抓住了潮水聲音和形態這兩個特點寫出了潮水的變化,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仿佛潮來時的景象就在我們的眼前動了起來,這就是寫好動態景物的秘訣之一:按照順序抓特點。
賞析,僅僅讓學生明白了動態景物動起來的奧秘,但是真要實際運用,學生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理解。由此,我讓學生回顧課前作文,結合秘訣靜靜思考:“如果想讓你作文中的景物動起來,你打算按照什么順序,抓住哪些特點來寫出變化?”有了前面的賞析,學生紛紛答道:“我打算按照雨由小到大的順序寫雨聲音的變化。”“我打算按照時間順序寫太陽形狀的變化。”“我打算按照風越刮越大的順序寫出風聲音的變化......”思維活躍起來了,我趁機發問:“要想寫出變化,觀察一次夠了嗎?”生答:“不夠。”我隨之小結:“觀察一次只能觀察到景物現在的狀態,看不到它的過去,也看不到將來,所以說要想寫出景物的變化,要觀察多次。”從而引導學生發現寫出變化的第一個方法。
在初步掌握了動態景物的寫作方法之后,我引導學生再讀《觀潮》3、4段,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形象。在品讀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隆隆”“山崩地裂”等詞語感受作者詞匯豐富,抓住“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知道作者善于運用修辭,并適機發問:“戰馬”可以換成“駿馬”嗎?在引發學生的思考之后播放戰馬奔騰西去和駿馬閑適散步的視頻,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比喻不僅生動形象,而且特別貼切。通過品讀,引導學生認識到:豐富的詞匯和貼近的修辭,可以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的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接下來的練筆中,學生結合板書練寫,隨著悅耳的讀書聲,一個個景物在我們眼前動了起來,學生也變成了“小作家”,這怎能不讓人驚喜!
成長永無止境,知識常學常新。這節課雖然暫時落下了帷幕,但它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方式,鼓勵我們積極探索,勇于追求,時刻都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小學語文教育任重道遠,我會一如既往,繼續行走在前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