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蕾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一中,湖北 襄陽 441500)
目前,高中地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與贊賞,即地理教學過程中的生活化教學。教師通過將課本內容知識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可以拉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使學生更好地接受課本新知識,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本文就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展開論述。
在地理新知教學時,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一些社會熱點進行導入設計。如此,可有利于學生對自己上課前嬉笑打鬧的狀態(tài)進行調整,集中注意力學習新知,把思緒全部投入到新知學習上。但是,地理知識點教學中的生活化素材比較豐富,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心理需求,應科學選擇優(yōu)良素材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夠圍繞新的知識點展開積極思考。
例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一課教學時,可先借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一段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視頻,由這個視頻引入天氣概念,為學生詳細解釋陰晴、冷熱、風雨等天氣系統(tǒng)表現。接著,提問學生:五一期間你們有沒有出去旅游呢?旅游之前有看天氣預報嗎?這個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圍繞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天氣預報展開的。當學生聽到天氣預報這個話題以后,將更為積極地參與新知討論,順利過渡到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學習上。
在原有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地理教師都采用了分析法來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所謂分析法教學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某一案例為依托,借助對該案例分析的教學過程引入基本概念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從形式上來看是一種相對的實踐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都省略了較多的實際細節(jié)使得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摸不著頭腦,從而失去了案例分析的意義。而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這種粗糙的案例分析教學方式自然不應當出現,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教學設計觀念,從課堂設計的角度來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進行生活化處理。這樣才能夠從課堂角度來增加高中地理學科的生活氣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氛圍無疑是高度緊張的。而當學生認為高中地理是枯燥、乏味的學科時,會加劇學生對學科學習的偏見,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因此,當高中地理學科教師想要對學生開展生活化的地理課堂教學時,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情境入手,降低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投入地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情境構建應當是與地理知識相關的,只有這樣才足夠切題,能夠使學生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高中地理知識的深化學習,從而有效推動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生活化發(fā)展。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生活化處理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應當是有著翔實的教學案例,在實際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所用的教學案例都是課本中的老舊案例,這自然不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中地理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對此問題有著針對性的解決舉措,應當善于總結、分析、歸納和搜集相關案例并及時予以更新,這種案例教學的處理方式將促進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
高中階段的學習不應再單純地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實踐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將來融入社會,被社會接受程度的高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書本中是學習不到的,課堂上學習到的是單純的實踐理論,而真正的實踐能力是要在實踐中獲得的。因此,高中地理的理論知識應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教師帶領學生參加地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鍛煉,獲得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總之,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將課本知識點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教學方式因其自身具有的眾多優(yōu)點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這種將課本知識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教學方式可以將課本知識點融入到學生的生活案例中,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復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中開展情景再現,深化學生的知識記憶;最后,生活化教學還可以通過眾多活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