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柱
(寧夏中衛市第一中學,寧夏 中衛 755000)
引言:高中生物作為學生在初中生物知識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接觸學習高階生物知識概念,運用生物學科思維視角審視更具深度的問題內容,進而強化自身生物學科素養的基礎課程,其在時代發展驅動下被賦予了更多的教學功能,創新素養培養在其中尤為關鍵,是高中生物課堂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其具體培養途徑也成為相關教師當下重點關注的問題。
基于高中生物的創新素養是指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與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調動生物思維與學習經驗,將接觸學習的新知識導入其中,或在新知識的引導下整合原有知識的必備素養,其在實際課堂學習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演繹階段,即原有知識重組、構建新認知障礙、發現新知識,而基于高中生物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創新素養發展主要體現在其是否可以批判性審視問題,并創新性地重組知識。
基于創新素養自身特性,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培養過程主要受學生自身認知發展遞進規律,以及身心協同發展情況的影響,需要教師適當提供一定教學引導,令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實踐分析,自發通過良好的學習內化過程,逐漸強化自身創新素養。
創新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對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以及思維延續性要求較高,基于高中學段學生自身課業壓力與年齡特點分析,充足的學習興趣是驅動學生滿足上述學習要求的重要元素。為此,教師可通過構建多元化生物學習情境體系,促使學生在情境中自發進行思考,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并在新生成的認知障礙驅動下,借助情境內容生成辯證,質疑的思維,強化自身創新素養[1]。例如,在《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或微視頻等信息技術,將細胞膜的制備過程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信息化情境,并通過引導其思考該情境中的各項細節,如生理鹽水稀釋紅細胞,選取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素材,令學生在原有細胞結構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障礙,并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下,進而主動思考細胞膜制取需要考慮的各項因素,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下嘗試提出自己的細胞膜制取方案,由教師給予合理評價。包含信息化情境與問題情境的多元化情境,便于教師對學生生物思維活躍性,并通過引導其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進而在問題指引下整合自身已有的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參照自身學習經驗,嘗試創新細胞膜制取方案,有效強化自身創新素養。
案例是銜接學生新舊知識體系的關鍵節點,同時也是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質疑思維的主要教學途徑。為此,教師可通過設置開放性案例,促使學生從多方面審視案例內容,進而調動自身生物思維提出問題,并通過分析解決問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實現創素養發展[2]。例如,在《基因工程及其應用》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基因工程實際應用,為學生提供爭論性較強的實際案例,如轉基因微生物投放、轉基因食物生產、人類基因測試等,令學生結合原有的基因知識儲備,基于生命觀念、人類與環境協同發展、種群繁衍等角度,審視教師提供的各項開放性案例,并形成自己獨有的質疑內容,借此與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展開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與問題。一方面,教師可借此令學生在開放性案例引導下,從不同思維角度整合有關基因工程的生物知識內容,加深其知識印象的同時,也可促使其將知識結構化。另一方面,教師可借此培養學生質疑精神與辨證思維,促使其從多方面看待基因工程應用的利弊,進而培養其生物創新素養。
實驗教學是學生通過直觀觀察轉化知識內容的關鍵,而其自身具備的綜合性,使其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教學手段。,此,教師可在原有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引入項目教學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新素養發展空間[3]。例如,在《胡蘿卜素的提取》的課時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掌握紙層析法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項目“胡蘿卜素的紙層析鑒定”,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進行項目探究。教師可在學生進行項目探究前,引導其結合項目主題內容,對實驗最終獲取的色素帶與預想色素帶的差異進行預想,進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設計完整的實驗流程,并通過實驗實踐獲取層析帶。與傳統實驗教學不同,項目教學法側重以學生為主導,令其通過自主思考與分析,逐步完成項目探究任務,在該實驗教學影響下,學生可通過有效自主思考,分析實驗項目內容,在整合舊知識的過程中發現新的知識內容,并通過實驗操作形成新的認知內容,強化創新素養。同時,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實驗學習過程也便于學生通過思考其他學生的發言,拓展自身思維視野,突破思維局限,進而強化自身創新意識,并在質疑與驗證的轉化過程中,綜合提升創新素養水準。
結束語:綜上所述,基于新課程教學要求以及學生實際生物學習需求,教師應重視創新素養在課程教學中的合理滲透,并依據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構建多元化學習情境、設置開放性案例、引入項目教學法,為學生創新素養發展構建合理教學框架,對其施加多重教學影響,促使其在新型生物課堂中通過多角度審視問題,辯證看待各類現象,不斷強化自身創新素養,為自身日后學習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