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祥亮
(貴州省織金縣思源實驗學校,貴州 織金 552100)
最初提出賞識教育,賞識的對象多為兒童,且多關注兒童的早期教育。所以,部分人認為賞識教育最適合的對象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初中生己比較成熟,對教師的贊揚和鼓勵的感觸不深。但是,初中生獨特的心理特點決定實施賞識教育對他們具有積極影響。他們反而更需要教師的認可和肯定,更需要他人的賞識。而且,初中生從小學步入初中,學習科目變化巨大,學習壓力猛增,考試壓力也隨之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所以,初中語文實施賞識教育有重要意義。
語文教材響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愈加重視人文意識對學生的影響,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的情感因素,深入挖掘情感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真、善、美積極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散文在教材中出現的次數最多。據統計,散文所占比例達26%,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神不散”,它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抓住“神”,體會蘊含其中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實現個體發展。教師應該如何挖掘散文的情感因素呢?一是通過導語設置懸念,創設情感氛圍,誘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二是運用反復誦讀、教師講解、師生討論等方法,幫助學生體驗、感悟其中的情感,感受語言美和情感美;三是采用積極的正面評價,培養學生自信心,保持學習熱情,激勵他們投入到學習當中;四是調動學生的情感記憶,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歌的情感內容同樣十分豐富,所占篇目也較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啟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引導他們拓展思維空間。在小說的教學里,應指導學生理解深意,并與自身經歷相聯系,以此來喚起他們對知識的學習興趣。
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感情觀。初中生身處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受到各類參差不齊的信息的影響,對親情、友情、愛情的認識也不全然準確。特別是初中生面臨的早戀問題,教師應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人的情感。
第一,教師賞識文本。教師通過解讀文本,感受和理解作者的主觀情感,擴大思想視野,深化情感體驗,達到自身與作者之間的心靈交流,這是對文本的一種賞識。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走進作者和文本的世界,做到最精彩的文本解讀。教師要用心去體會文本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自己的主觀體驗,產生出新的理解和感悟,縮短自身與作家之間的距離,正確領會作者的情感世界。
第二,學生賞識文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動參與者,不是被動的接收者。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本賞識中,感受和體驗文本解讀,這是學生需要親自力行的活動,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第三,師生與文本的和諧共振。教師賞識文本,學生賞識文本,在語文課堂上,則是師生共同賞識文本,達到三者之間的和諧共振。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積極的賞識文本的氛圍,師生雙方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賞識文本中去。師生之間的這種互動將語文學習變成一種情感體驗、心靈感受和思想熏陶,達到了師生之間精神世界的溝通。他們共同賞識文本中的各類情感,迸發出強烈的審美共鳴,進而達到賞識文本的和諧共振。
第一,教師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教師在鉆研教材時,一定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疑問,存在疑問,才會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只有勤于思考、敢于質疑的老師,才能培養出真正勇于創新、不斷思考的學生。
第二,營造“多問”的課堂環境,誘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初中生本身就具有質疑的天性,教師應多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和空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身為施教者,應營造出和諧的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提出質疑,主動追求發展,擴大知識范圍。
第三,教師不要漠視學生的問題,并寬容學生的錯誤。學生提出質疑是需要勇氣的,如若教師為了不打斷自己的教學節奏,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選擇性漠視,將會抑制住學生繼續質疑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展。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質疑,保護他們那份可貴的勇氣。
第一,根據語文教學內容,緊扣主題,精心設計學生的探究問題。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學生的探究會更有目的性,可以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且,教師的問題設計要巧妙合理,適時適度,靈活多樣,具有思考性,不應過簡、過多或過難。問題太過簡單,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達不到訓練學生的目的;問題過多,則導致學生無所適從,產生厭煩情緒。
第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解讀。教師要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性解讀,讓學生在自覺、不受逼迫的狀態下,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之上,通過合作,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究。課文體現的是作者的獨特思考和感受,學生理解課文時,聯系自身經歷,在腦中對內容再加工,會擁有不同于作者和教師的見解和感受。學生要學會自己解決閱讀理解時遇到的問題,教師要教給學生的是方法,不是結論。學生只有學會了語文知識,才能運用它們作用于未來的閱讀、思考和理解上。
第三,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下,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獨特性才能得到張揚。首先,教師應正確定位自己。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參與者而不是控制者,是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和學生處在平等地位。因此,教師應將平等意識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當中,和學生進行平等對話,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