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鄭州旅游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固有偏見,加上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持續偏低,使得高等職業教育淪為低人一等的“三流教育”。再者,我國實行的是學士、碩士、博士的三級學位制度,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高等職業院校不具備學位授予權,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缺失,進一步限制了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致使其進入教學質量低下與職業教育“三流化”的惡性循環,不僅影響社會行業人才的培養,更不利于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囿于我國傳統歷史、文化以及社會因素,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被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屬品,是所謂“學習不好”孩子的“收容所”。
筆者在高職院校任教10 余年,接觸過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學生家長,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家長都認為孩子選擇職業院校就讀是“無奈之舉”——主要因為孩子學習差,考不上本科院校;另一方面,孩子年齡小,無法在社會生活中獨立,所以不得已將孩子“塞”入職業院校緩沖兩三年。不僅僅是家長,不少高職院校的教師,包括學生本人都在一定程度認可高職學生身上的“差生”標簽。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較強專業性的特定行業人才,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不僅僅要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能力,更應該是行業精英,具備充分的行業知識與行業技能。然而,基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偏低的實際情況,加之教育人才的自然分配具備一定“優勢富集”的特征,致使“教育教學能力不強,進不了本科院校,去教職高”;“行業業務能力不足,難以承受行業的高壓力與高風險,去職校當教師”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能力偏低,進一步限制了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加劇了社會公眾對我國職業教育是“三流教育”的認知。
影響各高等院校社會地位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能否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高素質人才。然而,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普遍偏低,人才培養不達標,甚至與行業需求脫節嚴重,這是高等職業教育長期被“歧視”,帶有“三流教育”標簽并且難以“翻身”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制度設計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缺失,是制約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因素。
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高職院校沒有學位授予權,高職學生雖可以通過“專升本”進入本科等同等學力院校報考研究生,但難度較大,數量有限。長期以來,高職學生都因為缺乏升學優勢而遭遇著教育機會不平等,即便是通過專升本進入本科,獲得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學生,在就業時候依然會因為曾經的專科學歷獲得不公平的待遇。
另一方面,學校作為一種非營利性組織,學位被認為是學生學習成果的證明,是學生所獲學習報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國高職學生無法享受學位授予的資格,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相比,這是高等教育結果不公平的直接體現。
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缺失,學習報酬的不公平,不僅會打擊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其容易產生高等職業教育是“三流教育”的消極想法,降低對自我的學習要求;同時也會導致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不強,打擊高職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限制職教教師個人能力提升與職業發展的可能性。
據有關資料統計,政府的財政撥款中,高等職業院校獲得的財政撥款遠遠少于本科院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專科教育是非學位教育,從而撥款得不到政府的重視。這種情況導致不少高等職業院校競相“升本”,甚至完全不顧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職能定位的差異性,迫使職校教師追求“學術化”發展,無暇顧及教育教學工作,進而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限制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缺失已經嚴重影響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持續走低則進一步降低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迫使其陷入教學質量低下與職業教育“三流化”的惡性循環之中,這不僅制約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導致高素質行業人才的匱乏,還束縛了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筆者認為應該在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前提下,以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根本目的,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構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與高等普通教育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二者可以分“類”,不宜分“等”。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前者培養的是專業性、技能性較高的行業應用型人才,而后者主要培養的是理論知識充分,具備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型人才。二者互利共生,共同發展,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構建合理完善的人才體系,進而保證社會文化、經濟等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由于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社會等因素,職業教育一直被認為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學位的構建,不僅僅是對高職學生具備一定的行業知識、行業技能的認可,更是從國家層面向社會發出信號,即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普通教育一樣,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兩者“只分類,不分等”。——這將會是扭轉高等職業教育“三流教育”身份的關鍵,是增強高等職業教育師生自我效能感,進而形成職業教育自信心,提高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的強有力的“國家力量”。
高等職業教育的學位是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付出學習與努力應得的報酬,同時,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是從國家層面認可高等職業院校任課教師的“高校教師”身份,可以有效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師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提高等職業院校師生的自我要求,滿足師生的心理與現實需求。為了獲得相應的學位,高等職業院校的師生都需要端正態度,認真教與學,不斷提高職業技能,與行業發展及需求緊密結合,齊心協力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打造成“名副其實”的行業人才培養的“搖籃”。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一直被動發展,甚至被貼上“三流教育”的標簽,難以翻身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養質量普遍偏低,與行業發展以及人才需求差距較大,難以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應。要凸顯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性”,必須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后者是前者的基礎,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普通教育的根本區別。高等職業教育的“高等性”具體指的是行業人才的培養能夠把握行業發展的趨勢,緊密契合行業發展的前沿,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性”人才。為此,高等職業教育中的行業指導與企業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在近些年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校企合作”等職業教育與行業結合的方式可謂“遍地開花”,然而總體的合作“深度”與合作“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有些高等職業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存在“兩張皮”現象,有名無實。主要原因來自于學校和企業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對職業教育的期望值偏低,合作意愿不強烈,人力資源有限;一方面,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資源有限,求“企”無門,加上師資水平有限,高職院校無法同步支持企業力量。為了破解這一尷尬困境,亟需以構建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為契機,通過政府主導與行業指導,運用政治力量強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進而為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高階專業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