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皓莉
(云南外事外語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1701)
根據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我國現行經濟結構要從根本上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經濟、金融的全面融合,形成“供給側”型經濟結構新常態。在此背景下,通過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設置,提升高職生在“供給側”大環境下的信息獲得與處理能力、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是高職院校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加之經管行業發展前景良好,探究職業教育下經管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及相關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近些年來,雖然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高職院校經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愈加成熟,但是也出現了一下新的問題和形式。首先是課程內容的固化以及死板。課程內容是學生科學技能與知識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是否在不斷優化,是否能夠代表最新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對學生未來在工作中具備的職業技能和綜合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在實際的經管專業人才培養與教育中,很多知識與技能,乃至課程都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死板、陳舊的課程組成模式對學生未來成長直接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其次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到位。實踐能力不到位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缺少實踐操作平臺,另一個是實踐內容單一,學生培養目標模糊。針對這樣的情況,當代高職學校應該逐步改變自己的想法,科學的構建有效的實踐操作平臺,從而在科學認知學生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高職院校要加強就業市場與行業、區域社會之間的關聯,協調各方資源。高職經管專業所屬的二級學院可以采用訂單班等合作形式,與合作企業共同培養高素質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此外,校友庫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作用,高職院校要加強校友庫的建設力度,不斷從已畢業的學生身上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過程中著重做好就業培訓課程內容的設計,增強高職經管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以我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例,我校經管專業課程教師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堅持“實踐出真知”的教育原則,在制定經管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深入到行業內部進行市場調研工作,同時聯系與我校展開合作的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將經濟管理行業的動態發展需求、經管專業學生畢業面試工作注意事項、經管行業就業流程及職場生涯、相關政策扶持等內容,納入經管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進行詳盡的解讀,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擇業道路奠定堅實基礎。
高職院校在傳統的校內實訓基地實踐和校外企業實習的基礎上,要逐漸添加假期實習作業、校園技能大賽等實踐形式,加強學生對經濟管理專業崗位職業素養的認知。同時組織班級之間、校級之間的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競賽活動,使學生對經濟管理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化的理解與應用,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經管職業人才。
高職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建設的最終目標在于為社會輸送優秀的經濟管理人才,從而在教育的基礎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那么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對經管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重點培養,建立優質的就業課程體系,貫穿于學生大一入校到大三實習的整個過程。
以我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為例,我校在進行經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就業指導干部工作的輔助作用,在新生報到期間,邀請經濟管理專業相關企業的專家、負責人來校宣講,幫助學生樹立經濟管理職業目標。在就業指導課程的設計上,針對大一的學生以就業啟蒙為主,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目標,著手規劃經濟管理職業生涯。大二就業課程以定向就業目標為基準,鼓勵學生與社會接軌,利用節假日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傾向或者與本專業相關崗位,了解經濟管理崗位需求。大三實習期,為學生指導就業技巧,調整學生就業心態,提供創業培訓教育等。通過這樣的形式,有效提高了我校的經管人才培養質量。
綜上,在“供給側”型經濟結構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建立經濟管理行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計上以學生的經濟管理實踐能力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產學研結合下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依托“互聯網+”創造新產業和新業態,從而全面提升經管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經濟行業的發展提供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于“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計劃,同時也是推動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職生走向穩定就業、擇業道路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