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重慶工程學院,重慶 400056)
在21世紀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科學技的發展,教育理論的成熟,都給教育的發展創了條件。當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時,我們的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探教學模式改革的新路子,必然會帶動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等根本性問題的改變。以建構主義理論和教育的四大支柱等觀點為基礎,分析信息時代教學模式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教育中心從教師向學生的轉變,這是教育思想轉變的基礎。這種轉變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一系列的轉變。根據建構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多媒體、網絡條件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可以自由地進行交流,而且可以用各種形式創造性地反映學習成果等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體現學生首創精神的特點。
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多媒體條件可以創造各種各樣生動的、現實條件下無法實現或比較麻煩創造的模擬情景,使學生通過與電腦的對話,在電腦的具體應用,使知識得以外化。
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網絡環境使反饋信息變得四通八達而又非常迅速,從而就非常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實現自我的反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成熟,教學手段的不斷先進,學生的主體性會越來越得到體現,最終形成學生主體性高度體現的教學模式。
以班級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正逐漸向班個體和小組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模式發展。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種學習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包括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信息等的作用。固定的、無個性的班級學習教學模式阻礙了這種交互作用,如人與物的交互變少,與多人交往的機會減少,學習的形式不夠靈活,信息量不夠大,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群體的資源得不到共享等等。所以多種形式課堂教學形式的結合勢在必行。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遠程教育越來越發達,個體學習成為人們學習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個體學習能力越將成為人的一種主要能力,所以教學中的個體教學模式是培養這種能力的一個主渠道。同樣,作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的“學會共同生活”是未來人才的重要標志,小組學習是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形式,同時小組學習能使信息通達,資源進行共享,使群體能更好地進行意義建構。而班級學習教學模式雖在概念上要有根本性的改變,但其集體化樣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能使信息反饋的面變得最大,信息交流的速度更快,更直接。由此可見,集體、個體、小組學習模式的有機結合是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
隨著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合作化等不斷發展,按年齡、成績分組的班級模式逐漸淡化,并最終消失。班級的概念發生了改變,變為一種臨時的而非固定的集合體。人們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自由分組、自由決定組合形式,并逐漸形成無班級界限、自由式的教學模式。教學的主體性將更加突出。
由教師講授模式向學生主體探究學習、教師辯證指導模式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在電腦中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索。所有知識和能力都不是教師直接教給的,而是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學生自己得出和形成的。教師制作軟件,提供學生自學的條件,指導學生的自學;通過反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理解知識;并提供拓展學習資料,讓學生拓展學習。教師充分體現了辯證指導的作用。
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在此環境中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各種資源是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的。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自主學習,主體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意義建構,才能在探索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而是學習的幫助者、組織者、促進者,學習資源的介紹者、提供者。教師創設有利于學生探索的情境,組織探索活動,進行個別、小組和集體的辯證指導,在交互中用問題或情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探索,并進行反饋和評價,介紹和提供各種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域等。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虛擬、逼真的情境式教學模式逐漸變成現實。人們在各種逼真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在解問題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習變得輕松而有效,主體性得以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