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利
(西南交通大學峨眉校區后勤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1756)
課程變革研究的初期,適應問題就引起了學者的注意。當時的研究者將學校組織作為適應主體,認為適應性就是學校組織在一個特定時段內應對外部變革,采用新的課程、程序與技術的程度。若學校組織內部的分層程度越高,則其適應性越低;若組織結構保持一定程度的異質性和不確定性,而不是將外部出現的問題硬生生地拉入現有的結構之中,那么組織就更容易適應環境的劇烈變化。
國內外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課程改革中的教師適應性,但它們并未對“教師適應性”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做出界定,因此我們也無從把握課程改革中的教師適應性究竟包括哪些方面——這對我國近年來關于教師適應性的研究來說同樣適用。因此,我們需要對教師適應性的基本要素予以澄清。
人作為具有主體性的個體,其首要特征在于其目的性和價值性。人總是傾向于選擇符合自己目的和價值的行為,而對那些不符合自己目的和價值的東西予以否定、摒棄。課程改革從本質上來說是教育目的和價值的變革,這種變革對教師長期養成并認同的教育目的和價值,形成了某種程度的挑戰。如何引導他們完成對新課程改革目的與價值的認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對于新課程改革,教師們總是有這樣一個反應:不要告訴我們那么多道理,請告訴我怎么做!這說明能力上的勝任對于教師來說非常重要,是其對新課程改革進行適應的另外一個核心。事實上,由于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會對自己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能力產生一定的懷疑。
思想上的認同主要是自身的價值與課程改革的價值趨同所造成,而能力上的勝任主要是通過對行為結果的衡量來進行判斷,從中我們都可以看出一種理性精神來。然而,和一般人一樣,教師心理并非純粹由理性因素構成,教師心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
“文化”是人類所面臨的最詭異的概念之一,我們都可以感觸到它但是又都無法進行精確的描述。因此我們只能粗略地認為,學校文化是指教師之間的關系和由此產生的一套普遍規范、價值和深層假定。諸多研究發現,對教師課程變革適應性有著重要影響的文化因素包括愿景構建、賦權程度和學習氛圍。
正如我們在討論“教師適應性”時指出的那樣,提出適應要求的“環境”和作為適應主體的“個體”是分析適應問題時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為此,我們應從這兩個角度出發,為改善新課程改革中教師適應性提出建議。
完善教師適應性的外部推動機制的重點在于創設一個寬松和諧、多方協調的外部環境,從而為推動課程改革與教師改變的相互適應提供條件。
1.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和支持新課程改革
推動新課程改革需要整個利益相關者團體的共同努力,每一個角色在其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構建一個課程改革的網絡平臺,加強新課程改革中不同主體間的聯系,這對形成有利于新課程改革的外部環境、推動新課程實施來說非常重要。
2.完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緩解教師的心理適應問題
面對教師在實施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各種適應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其中教師專業發展項目是我們能夠提供干預的一種重要途徑。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應重點放在提升改革成效、推動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方面。
3.加強新課程改革的制度保障機制
創設有利于課程改革與教師改變的外部環境,制度保障十分重要。為此,教育行政部門要保障課程改革的基本經費需求,履行政府在新課程改革中應盡的職責;加強教研隊伍建設,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人力支援與智力支持;推動地區間改革經驗的學習和交流活動,為新課程實施提供良好的制度平臺。在學校層面,我們應轉變傳統的教研觀念和模式,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課程專家、研究人員與學校人員之間的溝通機制,鼓勵雙方的交流和協作;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制度。
完善教師適應性的內部強化機制的重點在于發揮教師個體與群體具備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促使其更為順暢地發揮自我調節功能,從而更加主動地投入新課程改革。
要建立教師適應性的內部強化機制,首先要發揮教師的自我調節功能。教師要增強自我對心理狀態的意識,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因而應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迎接改革,以比較理智和寬容的心態看待改革進程中暫時出現的矛盾和困難。同時,當遭遇到這些困難時,教師應主動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的消極心理感受能夠及時得到緩解。
面對新課程改革這樣一場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系統變革,教師在適應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是正常的。對教師適應性進行理論探討當然重要,然而,在更加務實的層面上,教師適應性研究的關鍵是在發現問題后,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和及時解決,使宏觀的新課程改革與微觀的教師改變相互協調、相互適應,從而推動其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