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玉梅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松原 138005)
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份十分寶貴的財富,它包括了社會風俗、藝術表演、禮儀知識、節慶知識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內容,所以很多內容其實都與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相關。同時,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也推進了社會發展速度的提升,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依賴的生存環境也發生了變化,這也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面臨著消失的問題。對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而言,已經成為了當前時代發展的課題,這也需要各大院校承擔自身的教育職能與傳播職能,以此才能實現推進中國夢的有效實現。
高職院校想要真正實現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并實現滿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就必須要先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覺性,這樣才能在教育理念以及保護觀念的應用上,實現促進學生的長期發展,并由學生認可文民族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才能讓學生承擔起自身的傳播職責,并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學習熱情,以此才能將已學會的非物質文化遺傳轉化為自身的能力,進而才能在傳播的過程中,真正履行自身的義務。我國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其實很多內容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內容具有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教學內容的應用上,其實就可以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融合應用,這樣既能有效保證應用本土民間知識、技能來充實現有的學習內容,也能夠通過提高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認知來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這十分有利于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在進行基本教學工作開展上,學校也可以實現將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抄錄,并給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劃分學習,這樣就能在教師的有效引領下,讓學生真正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學習,以此才能在傳承的過程中,讓學生自覺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有效確立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學科教育當中的地位,并真正構建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課程體系,以此才能有效確保在融合應用的過程中,實現滿足對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時,各職業院校在依托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應用上,其實就已經有了地域的優勢,這樣通過對所在地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挖掘和分析,就能有效尋找到適用于學生長期發展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進而就能通過建立特色教育體系來實現對現有教育體系的改革和應用,這樣就能保證以授課的形式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生活化處理,從而也能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傳承。
在學校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勢必會讓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存有一定的疑問,同時也會讓學生在認知上存有認知不全的問題。對此,有效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與社會實踐進行融合,這樣讓學生走出校園與民間傳統藝術、技能以及其他知識進行直接的對話與交流,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而且,應用實踐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到各地進行實地體驗,也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可以通過直接向民眾學習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并對其生長形態以及文化形態進行全面掌握,這樣更能夠讓學生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形態,這樣再通過以學習調查報告的形式進行匯報,既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已學會的知識進行總結,也能保證通過此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以此也能有效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由于職業院校更加偏向于社會職業技能的學習,因此在教師隊伍的選擇上往往更具有年輕態的趨勢,這也使得學校在運轉的過程中,就會導致很多民間文化遺產知識其實年輕教師并不能有效對學生進行講解。而且,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學校更加重視的是年輕教師是否能夠將社會經驗以及社會新型技術教給學生,所以這也輕視了教師的理論研究,這也導致年輕一代教師很難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認識。因此,想要真正實現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也必須要實現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力量的打造,這樣才能確保通過教師的有效講解和引導,讓學生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才能讓學生樹立起民族認同感,并讓學生在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實現通過自我力量的發揮來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傳承。對此,對于師資力量的打造而言,如果學校的年輕教師較多,則必須要重視對年輕教師的素質培訓工作開展,同時也要由老一輩教師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的講解,這樣才能確保年輕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講解的深刻性。此外,學校也要組織年輕教師到實地進行學習,以此才能讓年輕教師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才能通過打造一支強力的師資隊伍來滿足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想要實現將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承,則必須要將其內容進行有選擇地融入現有教學體系當中,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從而才能通過學生自我力量的發揮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