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穎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李鐵莊村學校,河北 保定 072150)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漢語理解水平還較低,使得學生在分析熟悉試題的過程中,會因為題目中關鍵詞的理解錯誤而導致審題出錯。例如,在下列數字中選出接近300 的數字,298、215、302、305、296、48、149、301。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將“接近”理解為“小于且接近”,班級學生中90%以上的學生的答案為298、296。因為個別詞語的理解錯誤導致的審題出錯是低年級階段審題錯誤的重要類型之一,尤其是一些語言知識較差的同學,這更充分說明學科知識的練習性,在小學階段要主動學生基礎學科知識的綜合發展。
由于小學階段的數學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再加上大多數家長都能夠提供特外輔導,因此小學階段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較為牢固,學生對自己的解題能力充滿自信,他們大多通過挑戰高難度題來證明自己數學知識的牢固而在一些普通類型的題目上則是一掃而過便進行解答,這使得很多學生在難度不高的普通類型題目中由于題目的靈活變換和學生的定式思維的矛盾而導致出錯。例如,一個農夫家里有4口人,農夫在家養了15只豬,32只羊,問題是農夫家總共有多少口人?學生的解答大多為4+15+32=51,這正是因為學生受到求和傳統思維的影響,看到問題中的總共,變定義為求和,于是運用傳統思維習慣將三者相加,并沒有對題目進行仔細閱讀。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應用題是最接近于生活的,因此要注重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影響,以防學生將應用題的解答簡單地等同于數學運算。
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問題,需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景相聯系進行解答,但是由于數學學科的教學已經演變為脫離生活的學科知識,因此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不是從生活中提取出來的,而是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抽象學習。因此,當在分析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應用題時,學生經常因為生活經驗的缺乏而導致對題目的審題錯誤。例如,為了城市綠化,在一條長50 米的路上,每隔5 米栽種一個樹苗,問這條路上需要栽種多少刻樹苗?這個知識是與學生的除法知識密切相關的,大多數同學根據此,列出50/5=10 的解答,顯然這是與實際樹木的栽種數量是不相符的。學生因為生活經驗缺乏導致的錯誤是與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密切相關的,但是作為教師要能夠根據教材知識,靈活的設計教學內容,加強數學學習和生活的聯系。
學生在審題中出現的錯誤,首先是因為學生將數學知識理解為一種數學運算,無論在應用題還是圖形體重,學生追求的快速地將文字知識轉化為已經學過的數學運算,卻往往忽視審題這個關鍵環節。同時,許多小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不認真審題導致的數學錯誤不是數學知識水平低的表現,只是自己粗心看錯了,而粗心不是能力低的表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關注學生的審題過程,培養學生使用圖形、列表等分析數學試題的方法。在評價中,對學生的審題錯誤給予嚴重的批評,或者通過更為嚴厲的懲罰讓學生重視審題過程。在初學應用題的階段,可以要求學生將每一道題的審題過程和解答過程同時寫出來,并給與審題過程和解答過程同樣的分值,促進學生在接觸數學問題的初期就養成審題的好習慣。
錯題本是指學生出錯試題的記錄本,在這個記錄本中要記錄包括課時練習、單元練習、期中期末考試錯的的記錄,記錄的形式可以采用短題摘抄,長題粘貼的方式,錯題的記錄是將自己的錯誤處進行記錄。數學知識一方面是通過不斷接受新的知識獲得,另一部分則是通過糾正錯誤和數學知識和數學習慣形成。錯題本是學生錯誤糾正最好的教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定期對錯誤試題進行歸類,并分析出導致自己出錯的原因,制定下一步的糾正目標。在這個過程,一方面學生對自己的審題過程進行回顧和審視,是對自己學習過程的一種監控,另一方面,學生在這個過程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要促進學生錯題的分享交流,每周學生通過分析自己的錯題本,歸納出審題錯誤的原因,并選出1-2 條關鍵的錯誤在分享版上與學生進行分享。錯題反映的是學生的知識漏洞,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錯題本,引導學生通過在課余時間的練習,查漏補缺,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
檢查是過自己做題過程的重新審視,是數學解題的重要環節。但是,很多學生不重視對已達試題的檢查,在少量的檢查學生中又表現為走馬觀花和注重數學運算的檢查。例如,在數學應用題的檢查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表現出只對自己列出的數學式子進行檢查,檢查是否運算錯誤。當然這些是需要的,但是數學式子是根據數學問題得出的,數學檢查不僅是對式子運算準確率的檢查,更為重要的是對式子準確性的檢查,而數學式子的準確性依賴于學生審題的準確性。對數學試題的解答一種方法是重新分析試題,重新列數學式子,重新解答,看兩次的式子和答案是否一致,這也是大多數學生采取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反向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加法的運算中根據減法進行驗證,在除法的運算中根據乘法進行驗證。表現在數學應用提供,則是把已求得的問題,當成已知條件,進行試題的反向推理。同時,也可以將數學試題想象成生活的實際事物進行驗證,看看在實際場景中是否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