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富洋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教育界倡導在高校中采取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方式。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時,應該注重自身社會責任感的提升過程,學校和教師需要形成教育合力,鼓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堅定自我,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帶來積極的引導作用。
首先,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認知不到位,在成長過程中忽視培育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由于只發展了專業知識水平,而無法成為一個具備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其次,大學生在學校集體學習生活中,重視個人的利益得失,會忽視其他學生的價值及集體榮譽感,沒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社團活動等其它實踐教育活動中,學生之間也無法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圍,最終不利于班集體的發展。同時,部分學生忽視了家長在家庭中的貢獻意義,與家長相處中,沒有做到關心、尊重和孝敬父母,使得家人與孩子處于一種冷漠的家庭氛圍中,不利于家長與孩子的共同進步。
所以說,學校和教師需要重點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養成自主提升社會責任感的良好習慣,更好地融入社會大環境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在未來成長道路上奉獻自己的價值。
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達到最大化的提升。學生通過具體實踐活動,嚴格要求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具備高水平,這一教學過程將實現大學教育對于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目標。
貫徹落實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大學教育實踐活動的整個完成質量來說,都始終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上不能輕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意味著教師傳遞給學生一種積極的人生導向性。一方面,促使學生的內心可以保持對學習濃厚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學習文化知識時獲得教育對自身全面發展的指導意義,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發展成為更好的人。
教育重視學生對人生觀的抉擇過程,只有具備良好的價值導向,形成高尚的品德行為才可以更好地發展。作為學校的公益性社團,培養了許多全才的人,傳播了積極的社會價值。因此,在公益性社團與教育的相互融合中,也要注重對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產生的積極影響力。
首先,學校可以將公益性社團放置到更大的平臺,舉辦多樣的校內比賽活動,讓各種社團類型綻放美,學生通過參加公益性社團,接觸到其中所傳達的積極意義,對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產生積極主動性;其次,關于學校設立的公益性社團,應該以社會環境為主,讓學生走出學校,并且融入社會公益性活動中,學會貢獻自己的價值,最終這一公益性社團活動將會展示學校的風采,傳播積極的精神風貌,最主要的是能夠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網絡媒介,安排學生展示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且將其轉換為視頻,借助視頻傳播到養老院和福利院等特定的場所,將會給老人和兒童們帶來心靈的寧靜感,同時讓學生認識到:為社會傳遞積極力量的重要意義,堅持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在這條學習道路上注入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自己的成長。
作為教師,需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專業課堂上,教師應保持對教學的熱情,深刻地認識到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緊密聯系性,采用多樣且靈活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讓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嚴肅性與引導性兼并的特點,最終達到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
首先,教師應主動運用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優雅且溫和的教學風格來達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效果,讓學生體會到如沐春風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和傳遞正確的情感價值,幫助學生發展內在的潛能,讓學生保持身心的愉悅,實現自身的綜合發展過程,逐漸變為一個品德與才華并存的人。并且在結合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準備教學設計,勤于思考不同的教學策略,貫徹實施因材施教的理念,幫助學生自愿接受教師的教學方式,形成良好的情緒情感過程,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具備堅實的學識“地基”,在日常學習中拓展人文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知識等各類知識,讓整個專業課堂形成多樣的交流方式,對學生的個人素養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幫助學生從課本中收獲到教益,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生活環境里,更深入地理解自身具備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
這些方法主要是為了提高整個教學環節的內涵,激發課堂對學生們的吸引力,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最終有效地實現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目標。讓一堂專業課不只是局限于知識的獲取,也讓學生們感受到學校教育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最終能夠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當教師進入課堂的那一刻開始,就需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幫助課堂注入鮮活的生命力,避免出現枯燥無味的課堂氛圍或者毫無情緒波動的語言特色。教師需要帶有一種強烈且積極的教學態度,比方說,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及整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和耐心,體會到書本所傳遞的豐富的人文精神,需要調動學生對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配合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特色中,充分感受到教師責任感的引導意義,進而發揮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融入社會大環境中,為未來的發展道路打好基礎;教師應嚴格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重視培養個人的文化素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現豐富的思想內涵,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重點突出了對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積極意義;另外,大學階段的專業課程應致力于讓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認知和見解,幫助學生聯系生活進而得到感化,因此,教師在專業課堂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和學習探索活動,重點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把握素質教育理念,通過帶領學生深入理解專業知識的情感價值本質,產生出最優的教學效果,讓專業課堂形成更積極的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在崇尚素養的時代中,對于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這一問題,優秀和全面發展的教師變成了緊缺的資源。一方面,專業的教師能夠以更為專業的理論知識來促進學生對相關文化知識的學習,師生通過交流實踐活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主實踐能力,達成塑造全面發展性人才的目標。
對于國家來說,在現階段應重視對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過程,采取完備的方針政策來解決教師的緊缺問題,可以通過提升對相關高校教師的工資補貼,為他們的生存環境提供更好的保障,建設專門培養教師的基地,產生更加專業的教師隊伍。憑借著大環境對他們的支持力度,使得教師了解到自身肩負的重大使命,主動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激發高校對專業型教師的需求心理,最終培養出更多優秀且全能的教師;關于學校在設立教育教學方針時,應鼓勵專業型教師融入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最終達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一方面完成專業課程的系統化講授,另一方面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專業化的發展特色,讓學生們明白堅持踏實培育自身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并且,教師在交流學習中需要發展自身的情況,汲取全面的工作經驗,保持開放和創新的工作態度,形成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教育途徑。
總而言之,教師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時,應重點發揮自身的專業指導能力,運用豐富的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學方式,滿足現階段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要求,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對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培育社會責任感都具有促進意義;其次,教育界和高校需要向教師提供良好的培訓機會,通過學校與教師的相互配合,讓教師產生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創新途徑,進而引導學生在未來發展道路中,實現自身的全面進步,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