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娜
(中共貴陽市花溪區委黨校,貴州 貴陽 550025)
在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之后,國家和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養老問題,截至2018 年底,全國的老年人已經增長至2.3 億人,而這也在以每年近一千萬的速度激增,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導致了很多問題頻繁發生。結合目前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種: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居家社區養老模式,自我養老模式,其他。本文將針對這五種養老模式的優勢和不足進行深入的探討,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方式,以供相關人員借鑒。
家庭養老模式是指由老人的子女、親屬或者老伴進行供養,是目前養老的主要途徑之一。這種養老模式在心理上能夠給予被照料老人最大的人文關懷,居住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對老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安慰,并且由于子女對于老人更加了解,在與老人溝通的過程中,也更能滿足老人日常的需求,增加老人的滿足感。但這種養老模式在開展的過程中,由于兩代人存在一定的代溝,長期共處在一個屋檐下極易產生矛盾,并且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種養老模式會使家庭承擔更高的養老費用,由于對老人的照料不僅僅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對于一些自理能力較為薄弱的老人,還需要配備專業的護理人員,并且定期帶老人前往醫院進行身體檢查,這也會產生一定的醫療費用;但對于自理能力較好的老人來說,家庭則不需要承擔這些經濟費用,而且老人在家里還可以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幫助家人看護小孩等等。這些能夠有效地減輕家庭的負擔,提高整個家庭的生產能力,因此,這種養老模式適合經濟條件較好且老人的自理能力較強的家庭,而對于家庭的經濟負擔較大,而且老人的自理能力較差的家庭則不適合這種養老方式會增加家庭的負擔,影響老人的身體健康。
機構養老模式是指只要每月按時繳納規定的費用,就可以獲得專業的人員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護理、食宿等照料,而這種養老方式主要是將老人放在各種福利院或敬老院當中,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減輕年輕人照顧老人的壓力,也可以緩解兩代人之間的溝通矛盾,同時也能夠使老年人獲得更加集中的照顧,生活也變得更加有規律。通過與同輩人的交流能夠幫助老人建立社會聯系,促進老人身心的健康發展。但這種方式在心理上并不能被老人和子女所見接受。據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的老人會選擇在家養老,而只有極少數的老人會去養老院養老,并且就目前養老機構的開展現狀來說,絕大多數的養老機構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環境較為惡劣,設施配套不夠齊全,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較差或者收費較高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老人不愿意前往養老院居住,而且很多養老院在開展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并沒有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以至于老人的生活在養老院并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而且開展養老機構需要配備足夠的養老護理人員,但結合我國目前拿到護理證的人員來說只有兩萬多人,而養老護理員的需求量則高達20 多萬。也就是說,目前絕大多數的養老院的護理人員并沒有擁有護理資格。在開展護理工作的過程中,并不能結合老人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從而導致養老院的護理效果受到了影響。不僅如此,由于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發展不平衡,導致很多養老院的入院率存在差異,有些養老院供不應求,而有些養老院卻無人光顧。除此之外,當老年人被送往陌生的養老機構接受陌生人的照料時,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而且長期與機構中的人和同齡人接觸,會使老人產生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的感覺,并且老年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對生活中的變化會更加的反感,因此,會對養老院產生抵觸情緒,這些問題都是影響老年人前往養老院居住的關鍵因素。
為了更好地解決當前的養老問題,應當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積極開辦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養老機構,通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增強養老院的福利待遇,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福利院的養老條件,通過積極宣傳和引導養老院的正確觀念,從而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前往老年公寓進行養老。
居家社區養老模式是指由于老年人不愿意離開自己長期居住的環境而選擇在家養老,通過社區提供的家政、餐飲服務、旅游等慰藉來完成老年人的需求,通過將家庭、社區、國家形成養老網絡,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完成居家養老的相關事宜。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是從2006 年初開始推出的,這種介于家庭養老與社區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能夠使老人在不改變居住環境的同時享受社區提供的醫療保健服務資源,促進老年人安享晚年的一種養老方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可以在熟悉的居住環境中完成老年人所需的專項服務,這種養老模式更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這種養老方式也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很多學者認為,這種養老模式是最為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當中,甚至可以享受子女帶來的天倫之樂,而且可以減輕子女供養老人的壓力。不僅如此,還能夠消除在養老院居住與陌生人相處的孤獨感和獨處時的孤獨感。
絕大多數老年人在年紀大了之后,都會對新鮮的事物產生本能的抵觸,而且加上自身行動能力的不便,會使很多老年人一整天都悶在家里,即使出去也只是在小區內透透氣,較遠的地方都不愿意前往,而這種居家社區的模式,不僅能夠將豐富多彩的生活融入老人的小區當中,而且能夠減少老人外出帶來的不便,通過開設老年人活動室、超市、社區醫療等服務設施,能夠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色彩,也能夠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通過將社區中的老年人集結在活動室當中,大家一起聊天,打牌、曬太陽、開展室外活動,能夠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增加活動量,也能夠使老年人的身體得到很好的鍛煉,幫助老年人愉快地度過每一天,而且老年人所需的醫療服務、家政服務都可以在社區附近獲得,這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得到的保障,同時也減輕了贍養老人所產生的經濟費用。
自我養老模式,是指老年人不依靠子女或親屬也沒有退休金和社會保障作為生存的基礎,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儲蓄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來維持生計的一種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合理調配使用,也不能對老人進行充分的照顧,一旦老人出現突發情況,家人不能及時地到達現場,而且會使老年人在獨自居住的過程中產生極大的孤獨感。這種養老模式主要是很多孤寡老人,由于社會保障沒有覆蓋到而產生的無奈之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重視,這種養老模式也會被社會所淘汰,很多沒有親屬依靠的老人,也可以依靠國家健全的保障機構以及熱心的社會群體得到安度晚年。
除了上述幾種養老模式之外,還有很多養老模式,比如以房養老模式。以房養老模式,是指通過將房屋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等社會機構而開展的養老模式,銀行或機構會結合房屋的估價每月向老人支付一定的費用,從而確保老人的晚年健康衣食無憂,而支付的費用會一直到老實人終老為止,這種模式下能夠為老人減輕極大的生活負擔,通過房屋抵押的錢來完成日常的所需以及養老院的費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緩解兒女在贍養老人過程中產生的經濟壓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沒有健全的制度對這種操作進行有效的約束,導致金融機構和老人之間很難簽訂雙方滿意的合同,以至于這種方式很難開展,而且很多老年人難以接受將房屋出售而不留給子女的行為,因此這種養老模式并沒有被太多人所采取。
結合上述分析,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老齡化階段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就目前的老年人養老狀況來說,有多種養老模式,這些養老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弊端,都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改善,這些養老過程中的問題需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投入養老設施的建設,來促進我國養老問題的有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