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進補,上山打虎。當前,又將進入滋補產品銷售旺季,嚼上幾片阿膠糕,含上兩片西洋參,喝個燕窩下午茶,泡上一杯枸杞水,熬上一碗海參小米粥。這些滋補養生方法已經成為了現代生活的時尚。
調查顯示,近6成受訪者在特殊時期后對中醫藥的關注度、信任度明顯提高。中藥調理、傳統滋補營養品等中式養身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追捧。與此同時,一個誤區也隨之而來,那就是把滋補產品當成保健食品。不僅一些消費者這樣認為,一些專業人士也經常將滋補產品和保健食品混為一談。
眾所周知,保健食品和滋補產品的本質不同。前者是專屬法規的定義,后者是泛指描述的概念;前者屬于特殊食品需要經過注冊或備案管理,后者屬于普通食品或藥材;前者的保健作用有功能規定,后者的健康價值是傳承公知;前者的配方基礎是營養干預,后者的存在加持是中醫養生;前者可以用后者為原料,后者不能用前者的功能聲稱。由此,滋補品和保健食品可以有原料上的交集,但是在產品上絕對是不同的。
如果把滋補產品和保健食品混在一起說,就會出現滋補產品沾上了保健食品的功能,保健食品染上了滋補產品的“藥性”,無疑給保健市場又增添了新的困擾。
相對于滋補產品,保健食品功能指向明確,服用計量和適用人群清晰,鎖定特定人群;相對于保健食品,滋補產品宣傳空間廣,受眾人群多。所以,只要把握好產品的特征,保健食品和滋補產品都有精彩的營銷,靚麗的市場。
要想讓保健食品和滋補產品都講好自己的故事,行業就要有一個底線,別把保健食品當成萬能貼式的口頭禪,保健食品的標簽只能貼在貨真價實的保健食品身上。而作為滋補產品,本身就接著地氣,帶著傳承,不強調功能,照樣有自己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