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 王瑯

對于保險業而言,今年的“寒冬”似乎早已定調。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1-9月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6514億元,同比下降1.3%。9月實現原保費收入3490億元,同比下降6.8%。
從五大上市保險公司三季報披露數據來看,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2.04萬億元,同比下降0.97%;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856億元,同比下滑14%。
其中第三季度,中國平安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36.57億元,同比下滑31.2%;中國人保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38.27億元,同比下滑37%;中國人壽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75.87億元,同比下滑54.6%;新華保險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4.41億元,同比下滑50.2%;中國太保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53.87億元,同比下滑 0.7%。、
據中國銀行保險報統計,截至11月7日,共有176家保險公司披露了2021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共有120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2021年二季度有所下降占比近七成,6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

此外,百萬代理人脫落,成了這個行業的傷與痛。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執業登記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770萬人。相比2019年巔峰時期的973萬人,國內保險代理人這個群體的數量已經減少了200萬。
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和中國人保五大上市險企,今年上半年壽險代理人總量已經較2020年年末的419萬人減少了83萬人。
頭部險企尚且如此,抵御風險能力差的中小險企更難過。尤其是隨著銀保監會啟動車險改革以來,更多車險保單開始執行新的、價格更低的定價機制,車險賠付率可能進一步上升,而這些情況對小公司尤為不利。
大型險企由于較強的渠道建設能力及議價能力,將獲得更大的價格空間;小型財險公司則日子艱難,甚至出現綜合成本率超過100%的情況,這意味著“做一單虧一單”。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83家財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約1萬億元,同比下降1%;凈利潤約427.5億元,同比增長約6%。令行業擔憂的是,第三季度,財險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7343億元,同比下降7%;凈利潤約70億元,同比下降約26%。
今年7月,河南部分地區發生暴雨災害,不少車輛受損,給財險公司額外增加大量賠付支出。銀保監會近期披露,因這場暴雨災害,車險最終賠付金額或達70億元。疊加車險綜合改革讓利消費者,帶來的行業利潤較少,車險業務暫時收不抵支,陷入了承保虧損狀態。今年前9月,全國車險綜合賠付率大幅提高16.3個百分點至73.2%,綜合費用率同比下降13.5個百分點至27.8%,車險綜合成本率提高2.8個百分點至101%。

由于車險是財險公司當家險種,其占比仍超行業總保費的一半,車險的虧損進而導致一些財險公司虧損面擴大,甚至有不少公司整體業績為負數。據統計,前三季度,有20家財險公司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均為中型和小型公司;28家財險公司業績表現為凈虧損,均為小型公司。
近期,穆迪發布報告,將中國財險行業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報告指出,車險業務盈利能力疲弱的局面在2021年之后將延續,而非車險業務承保挑戰加大。穆迪預測盈利壓力增大可能會促使某些小型財險公司在未來12-18個月退出車險業務領域。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保險行業發展面臨深刻調整。同時,壽險營銷員整頓、人力清虛,車險綜合改革深化、保證險風險出清,在行業全面大整頓的背景下,各上市險企保費增速放緩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