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萱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山東 濟南 250014)
地質勘查工作主要指在特定范圍區域內,對地形地貌、地下水分布狀況等,進行系統性勘查及調查,為后續開展其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地質工作順利實施,決定后續各項項目施工質量。為實現上述目標,技術人員需將先進技術引入地質工作中,確保工作效率及勘察數據可靠性。遙感技術是地球目標電磁輻射信息,應用人造衛星等,高效完成相應數據采集工作,對各項資源分布、環境實際狀況合理判定,為地質工作提供便捷。將遙感技術應用于水工環地質工作中,不僅保證工作效率,而且促使勘查數據具有精準性。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資源需求量持續性增長,而資源日漸匱乏程度加劇,促使人們對地質工作愈發重視,新技術不斷入駐地質工作中,實現地質工作現代化、智能化,提升工作開展效率,節省大量人力資源成本投入。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目前可肯定的是,其具備良好的發展空間,但仍存在部分新的問題,需相關企業予以解決,體現在兩方面:
(1)不同地理條件造成影響。不同區域間地質工作環境,以及地理條件不盡相同,導致地質管理水平及水工環地質勘查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勘查數據,缺乏從實際狀況出發,僅依附于以往勘查數據,造成工作中多個阻力。
(2)經濟環境變化。伴隨地質勘查新技術引入,地質工作效率及數據準確性大幅度提升,也應關注外部經濟環境帶來影響。因此,地質工作開展過程中,需選用合理方式,選用現代技術確保地質工作可持續發展[1]。
遙感技術作為新型技術之一,主要依托人造衛星、飛機等設備,系統性收集地物目標電磁輻射信息,準確判定地球環境和資源,是航空攝影技術基礎發展形成,作為綜合性感測技術。應用遙感技術,可積極將監測信息傳輸至地面控制中心,人員通過此類數據信息分析,準確形成有效的地面信息。傳感器作為遙感技術核心設備,不同種類傳感器所形成凸顯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現階段使用頻次較高的傳感器包含可見光攝影、紅外攝影等,伴隨遙感技術不斷應用及完善,分辨率大幅度提升,可監測范圍擴展,受地面約束條件較少,獲取信息體量大,具有良好的精準度。實際應用過程中,遙感技術與其他GIS、GPS技術充分結合,形成現代3S測繪技術,在多個領域中發揮重要價值。
遙感技術核心技術體現在傳感器、計算機成圖等,隨著不斷實踐中遙感技術完善,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在水文地質測繪中展示重要價值,應用遙感技術可系統性掌握地面信息;亦或應用于地面污染中,檢測區域內植被是否出現污染;水工環領域應用遙感技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光譜信息應用。傳統測繪方式核心是利用幾何形態,即便光譜技術逐漸應用于測繪工作中,傳統測繪方法呈現的光段較少,且精準度難以保證。光譜技術應用于測繪中,不僅增加波段數量,對地面物體色調、紋理等進行有效分析,聯合成像光譜技術,保證測繪數據可靠性。
(2)多元信息融合。遙感技術在地質測繪行業持續性應用,并非是單一應用遙感數據,根據實際測繪需求,將多方面信息予以融合,如地質信息、水文信息等,實現多元化信息融合目標,如此與其他技術聯合發揮重要成效。
(3)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推廣及應用,對制圖趨于現代化具有促進作用,不僅保證基礎成圖質量及效率,而且對遙感技術調查方式具有一定影響,依托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形成圖像資料,可直接作為GIS數據源,如此確保遙感技術與GIS深層次融合,促進兩種技術良好發展,共同協力在測繪領域發揮自身價值[2]。
GPR技術從本質層面分析,即未地質雷達技術,依托電磁脈沖波反射探測目標,其主頻率為10MHz~1000MHz,地質雷達解決地質問題具有良好的成效。地質雷達在地質勘查實際中應用原理是,地面發射天線助力下,將相應的電磁波傳輸至地下,地面目標體通過反射抵達地表接收天線,從而對被接收電磁波時頻與振幅規律及特征進行系統性分析,最終客觀評定地質分布狀況以及屬性。現階段,地質雷達屬于一種物理方式,在地質勘查中分辨率及精度具有良好的成效。
TEM技術即瞬變電磁法,其初期應用于航空物探測中,特別是金屬礦勘察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優勢,伴隨其不斷發展,應用領域持續性擴展,近年來在環境勘測、工程勘測、災害勘測等推廣實踐。TEM技術應用原理是,依托電磁設備,通過回線將脈沖電磁波傳輸地下,在實際傳輸過程中,對二次渦流進行系統性觀察及檢測,若觀察發現異常的二次場,可判定地下具有不均勻的電性地質體滯留。此外,TEM技術應用于地質勘查中,電磁場在不同介質下傳輸時間不一,向深層次地質下予以擴展,會出現一定的煙圈效應,地質工作人員對其進行系統性開展,掌握瞬變場變化實際規律,為地質形態問題處理提供參考依據。
GPS技術全稱是全球定位系統,該技術在水工環地質勘查中應用頻次較高,核心優勢突破傳統工作模式,無需在地面上開展相應勘察工作。充分借助各類先進技術,實現對衛星導航準確定位目標,相關人員根據實際所需,有計劃、有目標開展無線信號發射方向,應用3顆以上的衛星達到定位地面接收具體位置,在地面基準站點中增設一臺高性能GPS接收機,其可實現對多顆衛星進行觀測,并依托傳輸設備及時將觀測信息轉化為無線信號,傳輸至地面接收器,接收設備對其無線信號進行轉化處理,準確獲取基準站基線向量,以及基準站實際坐標,為地質工作人員操作提供便捷[3]。
地下水勘察是水工環地質勘查核心內容,對水資源利用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傳統地下水勘察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影響勘察區域內實際數據缺乏可靠性,以及數據缺乏完整性,整體工作效率低下。地下水勘察中應用遙感技術,有助于提升地質勘查效率及質量,選用混合比圖像方式,對陸地衛星MISS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可直觀獲取清晰地下水影像信息,為后續地質工作開展提供便捷。水下水勘查圖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核心因素是陸地衛星反束光道影響數據與MISS有效融合,圖像實現具體化,多數細節可直觀展示。通過應用遙感技術,可精準確定富水區域,通過實踐調查可確定地下水存儲位置,有助于解決水資源匱乏問題。譬如塔薩克斯坦政府科學、合理應用遙感技術,可對深度為100m~300m地下水進行勘測,以及數字圖像處理軟件聯合應用,對勘查最終數據及圖像進行深層次處理。依托此種方式,不僅可獲取相應的濕度分量,而且確保數據具有精準性,針對濕度分量實際分析過程中,呈現方式是可見光、近紅外波等,數值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應用此種技術可準確確定圖像中水源位置。
經濟高速發展,人類對各項資源開采力度增加,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部分區域內水土流失狀況較為嚴重,不利于人民群眾正常發展及生活,與我國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悖。因此,為進一步掌握我國區域內水土流失實際狀況,需收集全面數據信息,便于為后續質量針對性防治措施提供助力。將遙感技術應用于水土流失地質勘查中,可提升勘查實際效率,確保調查數據全面性、準確性,同時可明確水土流失實際區域內,為后續區域間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譬如2013年我國應用遙感技術,對全國范圍內對水土流失狀況進行調查及研究,并將調查結果與之前數據進行比較,確定水土流失工作控制成效,為后續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奠定良好基礎。需特別注意的是,應交由專業人員進行實施,掌握其應用規范要求,加強獲取信息準確性和代表性,保證調查結果可靠性,促進我國生態事業可持續發展。工作人員需不斷提升自身勘察技能,掌握先進遙感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促進遙感技術在水土流失中應用。針對不同區域內采取合適的勘察方式,為后續治理提供數據支撐[4]。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需立足實際狀況,科學、合理將遙感技術予以應用,如此保證對整個區域內狀況進行觀測。宏觀觀測方面,遙感技術多用于宏觀普查和動態監測,專業人員從多維度進行勘察觀測,系統性掌握觀測點地質狀況;對當地區域環境及資源開發實際狀況進行監測,以此了解當地地質狀況,為地質勘查及地質開發奠定良好基礎。利用遙感技術獲取地質圖像,更具清晰性及完整性,有助于專業人員直觀掌握細節地質狀況,為后續針對性開展地質工作提供便捷。遙感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擴展,逐漸從單一信息源分析逐漸趨于多個信息分析方向發展,具體過程中人員通過相應的模型,對目標對象進行多源性分析,生成各類專題圖,為地質工作開展做以參考。譬如,環境部門應用遙感技術,并將其與IRS、TM圖像聯合應用,對周圍省市綠化狀況進行調查,對其進行多源性分析,最終為綠化城市評定提供可靠數據支撐[5]。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光譜信息成像化、雷達成像多極化,地學分析趨于智能化,提升遙感技術實時性及運行性,促使其趨于全天候、高精度及高效目標發展。首先,遙感影像獲取及時越先進。高空間及高分辨率是遙感影像未來發展主趨,對地質勘查具有良好成效。雷達遙感具有權全天候獲取影像能力,對地觀測領域優勢較為凸顯,提升環境動態監測能力。高分辨率促使遙感信息量爆發式增長,對數據傳輸具有較高的要求,設備儀器逐漸趨于智能化。小型化等發展,確保傳感器圖像更具清晰性,數據豐富性得以保證。其次,遙感信息處理方法和模型愈發具有科學性。神經網絡、認知模式、地學專家知識等信息模型技術,有助于將多方面信息集成融合,分類識別及提取的可靠性。多角度和多空間分辨率融合應用,是遙感技術重要發展方向,為水工環地質勘查數據準確性做以保障。最后,促進3S技術有效融合。計算機和空間技術良好發展,信息共享實際需求以及生態環境數據空間分布特征,僅有效促進3S實現一體化,三者有效集成應用,為水工環地質勘查數據全面性、時效性提供便捷。
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對水工環地質勘查技術要求愈發嚴格,應用遙感技術,有助于提升地質勘查質量及成效,數據精準性越來越高,專業人員系統性掌握地質狀況,促使地質工作良好開展。因此,需不斷完善遙感技術,強化其在水工環地質中應用成效,促進地質工作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