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盤錦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遼寧 盤錦 124010)
認養農業是指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發展模式。 盤錦市自2015 年開始,將認養作用(農業)作為農業轉型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面向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大認養,塑造盤錦認養農業品牌文化。
認養農業作為共享經濟的表現形式之一,其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滲透、政府的支持和自身服務的深化。 盤錦市政府在2015 年出臺了 《加快推進認養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6 年印發了 《盤錦市認養農業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 2019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 中提出大力發展認養農業新業態。2020 年,遼寧省結合實際,制定了《遼寧省數字鄉村發展規劃》,在規劃中亦強調大力發展認養農業新業態。認養農業新業態逐步走向遼寧省乃至全國。
盤錦市新立鎮的新立農場是比較早發展認養模式的農場[1]。 2015 年,新立鎮開始以打造都市人的“第三地”和盤錦大米的“無印良品”為目標,大力發展認養農業,全年共認養農業約2 866.7 hm2。 盤錦市盤山縣稻田認養的“盤山模式”,是通過盤山縣政府的資源整合能力挖掘盤山優質稻田地塊,并通過互聯網“紅包”轉贈分享達到市場化運作的稻田認養項目, 開啟了生長中的農作物通過互聯網云養的先河。2020 年,盤錦市全市認養農業面積已達到20 486.7 hm2。
認養農業通過土地有償流轉、增加農民就業與外出務工等多渠道地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據統計,全市認養農業使6 000 多農民勞動力得到解放,再就業實現100%, 其中企業提供的勞動崗位人員年均增加收入約3 萬元,外出勞工人員年均增加收入2 萬多元。
認養農業的出現迎合了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 綠色、營養的高品質需求[2],開創了生產和消費新模式。認養農業成為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通過認養農業能充分釋放出美麗村、示范村、特色村的資源優勢,將鄉村旅游變成了生態游、觀光游、休閑游。 休閑食品、旅游紀念品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旅游餐飲住宿促進了農村服務業發展,使農村一二三產業得到了有機融合,共同發展。
認養農業與旅游、養老、文化等產業進行了深度融合,把城市居民作為目標市場,以體驗、互動項目為賣點,將盤錦的特色農產品、旅游景點、風情民宿進行整合包裝,為認養客戶們提供個性化游玩選擇,讓“客戶必然成為游客,游客晉升為客戶”,使更多的群眾和消費者受益。 如,大洼生態農業發展公司與福州三坊七巷、 大連金石灘風景區、方特歡樂世界景區形成合作發展關系,牽手營銷,提升了認養農業衍生效益,提高了盤錦農業的知名度。
認養農業屬于中高端消費,農民消費水平較低,宣傳效果不佳[3]。而企業單獨宣傳的力度有限,目標客戶開發先期投入費用較高。 客戶的潛力主要在北京、上海等外地發達大城市,在這些地方推廣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就單個企業而言,宣傳資金非常有限,這一點很難做到。
認養多以大規模種植的糧食為主,缺乏具有品牌意義的綠色、功能性農產品[4]。 地塊種植面積較大,消費者覺得產出的大米吃不完;但面積減小后,物流運輸成本將提高。目前尚未推出更加合理的面積單元供消費者認領,如300 m2或150 m2的面積單元。 認領地塊的面積應更加適合消費者的需求。
單元地塊收獲產品的管理和儲藏難度較大, 涉及監控、儲藏、加工等方面。 目前,受小型加工設備加工產品的質量限制,還很難做到按客戶認領地塊單獨加工;也很難做到每個認領地塊設置一個攝像頭。
研究創設有關扶持政策。 認真推動落實現有國家、省級層面的扶持政策。以改善基礎設施為重點,廣辟渠道,多方增加認養特色農業投入,尤其對培育的認養特色農業品牌給予扶持。 農行惠農貸產品重點支持認養農業項目,鼓勵農民以資產、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參與經營。
加強優質水稻品種研發,引進、篩選、強化種苗生產和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水稻工廠化育苗,加強優質蔬菜良種引進、品種篩選與推廣。強化農業領域青年創新人才和領軍人才培養及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認養特色農業推介平臺建設,做好認養特色農業專題宣傳,及時總結推廣發展經驗和先進典型。分季節、區域和特色遴選整合認養特色農業經營點,串聯形成一批精品線路和精品景點。
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規范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完善管理、加強服務,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市場化流轉進程,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大力推進區(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平臺建設,進一步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保障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 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推動土地流轉,為發展認養農業提供空間。
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以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為主, 兼顧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育,著力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致富的新型職業農民。 吸引年輕人務農,加快完善大學生從事農業的政策措施,鼓勵大學生及農村以外人才投身認養特色農業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