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光,宋吉利
(1.煙臺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山東煙臺 265500;2.煙臺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 山東煙臺 264003)
目前我國對共享經濟發展高度重視,以共享經濟推動國家經濟戰略發展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理念[1]。對于肥料產品質量的檢驗檢測,探討使用共享模式來解決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檢驗檢測資源不足和能力提升的難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肥料作為糧食的“糧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物資,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20世紀世界糧食單產的二分之一來自肥料的貢獻,肥料行業對糧食產量多年來的連續增長功不可沒。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肥料生產國和消費國,肥料產量多年穩居世界首位,在滿足自身肥料供應的同時,還可以出口。肥料工業的壯大,為我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次對某地區28家獲得工業產品許可證的肥料生產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2017—2019年3年間肥料年均產量在30 kt以上的大型企業6家(包括央企2家,外資企業1家),年均產量在10~30 kt的中型企業3家,年均產量在10 kt以下的小型企業19家,中小型企業數量占比較高。其中,大型企業中3家企業有研發中心,1家央企的實驗室通過了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認可。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企業若要辦理肥料生產許可證,必須有與所生產產品相適應的檢驗檢測手段,即企業要有自己的檢測實驗室。
問卷調查的28家肥料生產企業的實驗室運行情況:6家大型企業的實驗室運行正常,人員固定,儀器設備運行良好;22家中小型企業中有3家企業的實驗室基本滿足企業的原輔材料進廠、產品出廠的日常檢驗;12家中小型企業的實驗室由于受產量、銷售、經營等因素的影響運行比較艱難,處于半閑置狀態;7家中小型企業的實驗室基本未有效運行。
問卷調查的28家肥料生產企業的實驗室檢測儀器設備資金投入情況:6家大型企業投入50~330萬元,2家中小型企業投入4~10萬元,20家中小型企業投入在4萬元以下。中小型企業多數僅配備原材料進廠部分項目和產品出廠檢驗指標所需的檢測儀器設備,且設備數量和技術參數僅滿足最基本的檢測要求,多數是市場在售的低端檢測儀器設備。
6家大型肥料生產企業共有檢驗檢測人員34人,學歷情況:研究生5人,本科生11人,大專生14人,中專生以下4人。22家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共有檢驗檢測人員30人,學歷情況:本科生4人,大專生14人,中專生以下12人。部分人員雖然學歷較高,但沒有檢驗檢測專業技術背景;其中8家企業的檢驗檢測人員是廠內兼職人員,7家企業的檢驗檢測人員已經離崗但未補充新的檢驗檢測人員。
從調查的中小型企業實驗室來看,檢測人員在數量、學歷、專業經驗、知識水平以及對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評價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6家大型肥料生產企業的實驗室環境條件較好,面積為100~450 m2,有溫度、濕度控制設施,實驗室各項功能符合規范要求;其余22家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的實驗室面積為40~90 m2,不同工作區間只進行簡單的隔離,沒有溫度、濕度控制設施,沒有獨立的試劑存放室,排放廢氣的設施不滿足相關要求,工作場所職業衛生條件很難達標。這些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的實驗室環境條件較差,必然影響儀器設備的正常使用和檢驗檢測活動的進行,最終影響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準確性。
目前企業實驗室未進行環境評價,也沒有廢物處理措施,廢液直接排放下水道,廢氣通過排風設施直接排放至大氣中,使用過的試劑瓶等實驗室廢棄物直接送至垃圾箱,這些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問卷調查的22家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聘用2名檢驗檢測人員年工資需要8~10萬元,房租、試劑、消耗品、水電以及設備檢定、校準、維修保養每年需要4~5萬元,不計實驗室設備折舊、實驗室管理等成本,每年每個實驗室直接支出接近20萬元,企業實驗室的年平均運行成本較高。且由于企業實驗室處理能力有限,樣品不能批量檢驗,所以人力、物力、資金消耗都比規模實驗室要高得多。
成立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區域共享檢驗檢測平臺,通過優化配置檢驗檢測的資源,能在生產企業之間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技術互補,提供一站式檢驗檢測服務,為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檢驗檢測難題;在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同時,可促進生產企業品質的提升,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因此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對促進肥料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4.1.1 資金優勢
建設一個完善的、能力全面的肥料檢驗檢測實驗室需投入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難以承受。且一個企業建一個實驗室,實驗室使用率低,資源浪費。多家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聯合建設一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可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4.1.2 儀器設備優勢
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后,利用資金優勢,有能力購買數量足夠、技術先進、精密度高、穩定性好、自動化程度高的大型儀器設備,做好日常維護保養等工作,可滿足持續可靠開展檢測工作的需要。
4.1.3 人員優勢
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后,對現有人員進行整合,挑選其中有一定基礎、素質好的檢驗檢測人員,并持續進行綜合培訓以提高人員的檢測能力;同時可聘請專業能力強的技術人員、高層次的管理人員以提高實驗室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實行區域統一人才使用機制,通過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確保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2]。
4.1.4 實驗室環境條件優勢
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后,整合力量對實驗室的環境條件進行評估并做好規劃,對實驗室環境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的建設和管理,確保實驗室環境條件滿足檢驗檢測要求,確保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有效性。
4.1.5 環境保護優勢
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后,可實現批量檢測,能減少試劑的使用量。規范管理,增強環保意識,將實驗廢棄物分類收集、排放,無法自行處理的送至相應的處理廠處理,符合當前的環保政策,可滿足環保要求。
4.1.6 運行成本優勢
成立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全面整合檢驗檢測資源,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率,降低實驗室運行成本。
4.1.7 企業管理者支持
通過問卷調查,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的管理者都十分支持成立區域共享檢驗檢測平臺,這樣管理者就可以集中精力抓企業生產、銷售、研發等主營業務。
4.1.8 檢驗檢測數據共享
構建檢驗檢測大數據共享平臺,形成業務協同、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統一高效的檢驗檢測信息化系統。實現檢測產品信息、過程及結果等信息的共享,健全協調工作機制,完善產品信息追蹤機制,便于監督企業對出廠產品進行檢測,避免重復檢測造成的資源浪費,提高檢測數據結果的效費比等。如進港一船氯化鉀一般在6~7 kt,平臺可以做到一次檢測、數據共享,不同客戶可以共享檢測數據。
逐步匯總各類檢驗檢測信息形成較為完整的區域內肥料檢測檔案,建立檢測信息大數據庫。利用大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肥料產品質量分析,精準提升肥料行業整體質量水平[3]。
4.2.1 信息保密
共享檢驗檢測平臺涉及各企業樣品,在檢測中需要提供肥料中不同形態的物質(如硝態氮、聚磷酸鹽)等信息以便于檢驗檢測人員進行檢測,這就觸及客戶技術和商業信息等保密問題,是對平臺信息管理機制的考驗。因此平臺在實際運轉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各類保密機制,確保客戶信息安全。
4.2.2 樣品檢測周期
雖然現在快遞業發達,樣品傳遞在一定的區域內能實現夕發朝至,為共享檢驗檢測平臺樣品流轉提供了強有力的運輸能力支持。但有時也難以滿足企業生產中對檢驗檢測時效性的要求,檢驗檢測及時性可能會存在困難,需要進一步探索縮短樣品檢測周期的辦法和機制。
由多家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聯合共同持股或者以資金優勢的企業為龍頭聯合中小型企業,合作主體間以優勢互補為手段,以利益共享為目的。首先把自愿參加共享檢驗檢測平臺的企業現有的設備和人員等資源進行優化組合,然后根據需要統籌規劃注入新的資金,購買先進儀器設備、引進專業人才,聯合組建一個綜合全面的共享檢驗檢測平臺。
現在社會上第三方檢測機構較多,且檢測能力和水平大都高于企業實驗室。據了解,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任務并不飽和,可以將其閑置的資源作為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的共享檢驗檢測平臺資源,實現多方共贏。
建立檢驗檢測管理數據庫,將設備、人員、檢測等各類信息歸納入庫,通過錄入、瀏覽、查詢、審批等各項功能的操作,實現平臺的數字化科學動態管理。平臺要充分考慮主體的復雜性和自身特點,減少管理層次,實行扁平化開放式管理模式。
為確保企業技術、配方不被泄漏,各企業可對涉密的技術、配方采用自己設定的文字密語和/或數字代碼等技術手段,將密語和/或數字代碼的譯本保存在企業內部指定的管理者手中。
檢驗檢測平臺全體人員對在檢驗檢測活動中獲得或產生的所有信息承擔管理責任,負有保密義務。檢驗檢測數據等涉密信息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一定范圍的員工知悉,各環節工作人員負責職責范圍內所涉及的樣品、信息、技術資料、檢驗檢測數據和結果等客戶機密的保密。平臺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并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保密制度,對人員進行保密教育,強化保密意識,簽訂保密協議,約定違約責任。
經調研分析,某地區肥料生產企業較多,有一定的產業集群優勢,其中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占比較高,對高質量、綜合全面的檢驗檢測服務有迫切需求,成立中小型肥料生產企業區域共享檢驗檢測平臺十分必要且具備可行性,受到廣大肥料生產企業的期待。平臺可從原輔材料的檢驗資源共享開始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共享平臺的各項服務功能,必將為推動肥料行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平臺成立運行取得一定的經驗后,可逐步擴大共享區域范圍,對其他類似行業成立共享服務平臺有借鑒作用,可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