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陳向國
水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全社會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粗放、浪費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為了節水,2019年,政府出臺了《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實際上我國節水工作已經取得成效。據央視3月22日新聞聯播報道:“目前我國節水水平已經達到全世界平均水平,水利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維持在6100億立方米左右,北方部分省份用水量實現零增長,南方豐水省份用水量也進入微增長階段,用水總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間,全國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了24%和2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顯著提升。”為了進一步推進節水工作,“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這是“節水”首次進入國家五年規劃,意味著《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將被不打折扣地執行。
根據《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到2022年,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節水產業初具規模,非常規水利用占比進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明顯增強。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30%和2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6以上,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完善的市場調節機制、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水資源利用與發展規模、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將采取總量強度雙控,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重點地區節水開源,科技創新引領等重點行動。除了重點行動,國家將在制度、機制方面采取改革措施,從根本上清除節水痼疾,推動節水工作順利發展。根據《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在制度方面將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一是全面深化水價改革。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同步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建立健全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促進節約用水的城鎮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完善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進一步拉大特種用水與非居民用水的價差。
二是推動水資源稅改革。與水價改革協同推進,探索建立合理的水資源稅制度體系,及時總結評估水資源稅擴大試點改革經驗,科學設置差別化稅率體系,加大水資源稅改革力度,發揮促進水資源節約的調節作用。
三是加強用水計量統計。推進取用水計量統計,提高農業灌溉、工業和市政用水計量率。完善農業用水計量設施,配備工業及服務業取用水計量器具,全面實施城鎮居民“一戶一表”改造。建立節水統計調查和基層用水統計管理制度,加強對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環境補水四類用水戶涉水信息管理。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情況進行統計監測。到2022年,大中型灌區渠首和干支渠口門實現取水計量。
四是強化節水監督管理。嚴格實行計劃用水監督管理。對重點地區、領域、行業、產品進行專項監督檢查。實行用水報告制度,鼓勵年用水總量超過10萬立方米的企業或園區設立水務經理。建立倒逼機制,將用水戶違規記錄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到2020年,建立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到2022年,將年用水量50萬立方米以上的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單位全部納入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
五是健全節水標準體系。加快農業、工業、城鎮以及非常規水利用等各方面節水標準制修訂工作。建立健全國家和省級用水定額標準體系。逐步建立節水標準實時跟蹤、評估和監督機制。到2022年,節水標準達到200項以上,基本覆蓋取水定額、節水型公共機構、節水型企業、產品水效、水利用與處理設備、非常規水利用、水回用等方面。
推進節水工作離不開市場機制的創新。根據《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將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推進水資源使用權確權,明確行政區域取用水權益,科學核定取用水戶許可水量。探索流域內、地區間、行業間、用水戶間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在滿足自身用水情況下,對節約出的水量進行有償轉讓。建立農業水權制度。對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區域總量控制指標或江河水量分配指標的地區,可通過水權交易解決新增用水需求。加強水權交易監管,規范交易平臺建設和運營。
二是推行水效標識建設。對節水潛力大、適用面廣的用水產品施行水效標識管理。開展產品水效檢測,確定水效等級,分批發布產品水效標識實施規則,強化市場監督管理,加大專項檢查抽查力度,逐步淘汰水效等級較低產品。到2022年,基本建立坐便器、水嘴、淋浴器等生活用水產品水效標識制度,并擴展到農業、工業和商用設備等領域。
三是推動合同節水管理。創新節水服務模式,建立節水裝備及產品的質量評級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工業水循環利用設施、集中建筑中水設施委托運營服務機制,在公共機構、公共建筑、高耗水工業、高耗水服務業、農業灌溉、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等領域,引導和推動合同節水管理。開展節水設計、改造、計量和咨詢等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拓展投融資渠道,整合市場資源要素,為節水改造和管理提供服務。
四是實施水效領跑和節水認證。在用水產品、用水企業、灌區、公共機構和節水型城市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制定水效領跑者指標,發布水效領跑者名單,樹立節水先進標桿,鼓勵開展水效對標達標活動。持續推動節水認證工作,促進節水產品認證逐步向綠色產品認證過渡,完善相關認證結果采信機制。到2022年,遴選出50家水效領跑者工業企業、50個水效領跑者用水產品型號、20個水效領跑者灌區以及一批水效領跑者公共機構和水效領跑者城市。
總之,隨著節水進入“十四五”規劃剛要,其偵測措施將會不斷完善,我國節水將會在“十三五”的基礎上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