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方, 諸 萍, 江 鵬, 王 嬋
(1.南京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京 210031;2.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又稱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內膽汁淤積性自身免疫性疾病。PBC患者常見抗線粒體抗體-M2(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M2,AMA-M2)陽性及血清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等生化指標異常升高[1]。約有50%的PBC患者會出現抗核抗體陽性,熒光核型主要為核點型或核膜型,對應的靶抗原為sp100、gp210等,是AMA-M2陰性且有膽汁淤積表現的患者確診PBC的重要依據,且抗核抗體陽性與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2]。白蛋白-膽紅素(albuminbilirubin,ALBI)評分是近年來被用于PBC預后評估的新模型,與Mayo評分等既往預后評價標準及肝臟組織學有很好的相關性[3]。本研究擬探討PBC患者抗gp210抗體、抗sp100抗體與ALBI評分的關系。
在江蘇省PBC研究協作組建立的PBC生物樣本庫中收集2008—2014年374例PBC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主要來源于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鎮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南京市第二醫院,其中男63例、女311例,年齡(55.6 ± 11.8)歲。納入標準:(1)AMA-M2血清學檢測呈陽性;(2)反映膽汁淤積的生化指標,如ALP和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3)各類肝炎病毒感染指標均為陰性;(4)無血吸蟲感染史、藥物性肝炎史、酒精性肝炎病史。
所有臨床資料均為PBC患者首次入院治療時的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均采用患者入院后的首次檢測結果。本研究涉及的生化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基轉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ALP、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膽紅素(direct bilirubin,DBil)、總蛋白(total protein,TP)和白蛋白(albumin,Alb),均為江蘇省檢驗結果互認項目,且樣本來源醫院均參加江蘇省檢驗結果互認。AMA-M2、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檢測均采用東南大學教育部“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重點實驗室建立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4]。ALBI評分計算公式:ALBI=0.66×lgTB(μmol/L)-0.085×Alb(g/L)。ABLI評分分級標準:ALBI評分≤-2.60為1級;-2.60
采用 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S檢驗進行數據的正態性檢驗。呈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或率表示,級間比較采用Pearson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74例PBC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乏力[220例(58.9%)],其他癥狀依次為納差[138例(37.0%)]、黃疸[137例(36.8%)]、腹部不適[89例(23.9%)]、瘙癢[38例(10.2%)],只有33例(8.7%)患者無明顯癥狀。PBC患者并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較低,合并干燥綜合征的概率最高[22例(5.9%)]。
抗gp210抗體陽性PB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DBil水平和ALBI評分均顯著高于抗gp210抗體陰性患者(P<0.05),見表1。抗sp100抗體陽性PBC患者血清AST、TB、DBil水平和ALBI評分均高于抗sp100抗體陰性患者(P<0.05),血清Alb水平低于抗sp100抗體陰性患者(P<0.05),見表2。

表1 抗gp210抗體陽性和陰性PBC患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和ALBI評分比較 M(P25~P75)

表2 抗sp100抗體陽性和陰性PBC患者各項指標檢測結果和ALBI評分比較 M(P25~P75)
根據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陰、陽性結果列出4種模式:A模式為抗gp210和sp100抗體均陽性;B模式為抗gp210抗體陽性,抗sp100抗體陰性;C模式為抗sp100抗體陽性,抗gp210抗體陰性;D模式為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均陰性。A模式、B模式和C模式的ALBI評分均高于D模式(P值分別為0.001、0.009、0.033),而A、B、C 3種模式之間ALBI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抗gp210和sp100抗體不同陰、陽性模式之間ALBI評分結果比較 M(P25~P75)
374例PBC患者中,ALBI評分1級、2級和3級的例數分別為123例、197例和54例。抗gp210抗體或抗sp100抗體陽性的PBC患者中ALBI評分為3級的比例明顯高于陰性患者中ALBI評分為3級的比例(P<0.05)。A模式、B模式和C模式中,ALBI評分為3級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D模式(P<0.05),見表4。

表4 不同ALBI評分PBC患者抗gp210抗體、抗sp100抗體陽性和陰性模式分析 例(%)
PBC患者早期常無癥狀,僅在體檢時可發現ALT、AST或ALP升高,常被誤診為其他肝膽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逐步出現乏力、瘙癢、黃疸等癥狀,并發類風濕性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和慢性甲狀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1]。本研究結果顯示,僅有8.7%的PBC患者無癥狀,遠低于國外報道的40%[5]。多數患者在出現明顯不適癥狀后才會就醫,導致我國PBC的早期診斷率偏低,這與臨床對PBC的認知不足及患者就診率低有關。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PBC并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很低,僅有5.9%的患者合并干燥綜合征,也遠低于國外的研究結果[6],可能與我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檢查不夠普及和人群差異有關。
有多項研究結果顯示,抗gp210抗體陽性與PBC的疾病進程有關,抗gp210抗體陽性的早期PBC患者易向終末期發展[7-9]。本研究結果顯示,抗gp210抗體陽性PBC患者TB、DBil和ALP水平明顯高于抗gp210抗體陰性PBC患者(P<0.05),表明抗gp210抗體陽性的患者膽汁淤積情況更為嚴重,與YANG等[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日本多位學者分析了PBC患者抗sp100抗體結果與血清生化指標檢測結果、Mayo評分和肝臟纖維化程度的關系,但研究結果并不一致[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抗sp100抗體陽性PBC患者血清TB、DBil水平高于抗sp100抗體陰性PBC患者,而Alb水平低于抗sp100抗體陰性PBC患者(P<0.05),提示抗sp100抗體陽性PBC患者的疾病進程較陰性患者更為迅速。
與Mayo評分、GLOBE評分和European模型等量化模型相比,ALBI評分對PBC有更好或相似的預后風險預測效能,因其未采用主觀性評估指標,無需侵入性檢查,且計算簡單,更易于在臨床推廣[3,12]。本研究結果表明,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均陽性或單項陽性的PBC患者ALBI評分低于2種抗體均陰性的患者(P<0.05)。盡管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單項陽性的PBC患者與2種抗體同時陽性的PBC患者之間AL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與2種抗體均陰性患者比較的P值可以看出,抗gp210抗體陽性對ALBI評分的影響(P=0.009)較抗sp100抗體陽性(P=0.033)更大,且有可能存在2種抗體的疊加效應(2種抗體均陽性患者ALBI評分與均陰性患者比較,P=0.001)。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陽性的PBC患者中ALBI評分為3級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陰性患者中ALBI評分為3級的患者比例(P<0.05)。提示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陽性的PBC患者預后不佳的概率高于陰性患者。但因本研究采用定性方法檢測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無法分析抗體定量結果與ALBI評分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陽性的PBC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較高,因此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或可作為預測PBC預后的輔助指標。后續研究將采用定量方法跟蹤PBC患者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的動態變化,進一步明確其與ALBI評分及疾病進程的關系。另外,臨床應提高對PBC的認知,臨床實驗室也需不斷完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