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世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安全文化的內涵在不斷擴展。從企業安全文化到行業安全文化,一直延展至社會的安全文化發展,而民眾安全教育則是社會安全文化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
民眾安全教育聽上去很新鮮,但其實它一直存在我們身邊,在民間以囑咐或經驗的形式口口相傳的生活常識,在一定范圍內傳承與沉淀,形成一村一鎮一地的安全文化。
隨著農村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和勞動人口的不斷遷徙,人和人之間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密集,人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寬廣,這些都會使突發事件造成的危害成倍增長。這時僅靠個人經歷獲得的地域化、碎片化、模糊化的“生活常識”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當下的安全需要。為了減少各類突發事件與地域性災害對本地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對普通民眾開展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安全能力教育,以提升本地人員抗災韌性,從而形成現代的民眾安全教育。
民眾安全教育也稱民眾基礎安全教育或民眾公共安全教育,是指針對一定區域內所有有自主行為意識和能力的普通民眾開展的安全教育。不同于針對從事制造業、建筑行業等高危行業開展的專業生產安全教育或物業安保、應急管理等公共安全相關性行業人員教育,民眾安全教育是對本地域所有人生活應具備的、最基礎的應變處置和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
民眾安全教育的內容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會遇到的所有突發安全事件的處置應對技能。事故安全,如觸電、高空墜物、墜落傷害、機械傷害、溺水等事件的防護技能;消防安全,如廚房火災、電器火災、易燃物火災的初期滅火技能和逃生技能;自然災害,如地震、暴風、暴雨(內澇)、洪水等自救技能;交通事故,如車輛碰撞、人車碰撞、航空器撤離、火車脫軌、輪船傾覆的逃生自救技能;社會安全,如隨機暴力襲擊、暴力劫持等自護技能;公共衛生中傳染病防護技能;食品安全中群體性食物中毒處置技能;人民防空中爆炸物的防護技能;緊急救護中心臟驟停、大量失血等緊急處置技能,這些都在民眾安全教育的范圍之內。
這些技能具有普適性和專業性兩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在社會環境中,人在自主活動時會有一定概率遇到以上突發事件;另一方面,這些技能平時分散在各自的高風險地區或專業領域,而沒有統一的對所有民眾進行系統的技能教育。
1.國家安全觀與民眾安全教育
國家安全觀是指在國家層面上涉及所有會影響國家存續的安全條件,如國土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等。從廣度上講國家安全觀要高于民眾安全教育,民眾安全教育屬于其中社會安全、經濟安全、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領域研究范圍。國以民為本,如果民眾的生命在突發災害中大量損失,會造成社會動蕩、整體經濟下滑,甚至導致政治結構崩塌。而在軍事安全中,民眾的自我防御能力也是重要一環。
2.應急科普、民眾安全教育與生產安全宣教
應急科普是指將應急知識傳播給大眾的過程。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3 個方面的傳播都屬于應急科普的范疇。民眾安全教育是指針對普通大眾在常規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各類突發事件而開展的安全能力教育。生產安全宣教是指為減少或避免在某個組織內,發生特定種類的生產安全事故所作的教育。

小朋友們在學習使用水基式滅火器滅火
從目標范圍上講,生產安全宣教的目標,是特定組織或行業工作環境范圍、工作時限內的從業人群。而民眾安全教育針對的是,除生產安全管理范圍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服務、金融等低風險相關行業人群,學生、老人、自由職業者、社會無業者和高危行業人群工作時限以外的部分??偟膩碚f,應急科普包含生產安全教育和民眾安全教育2 個部分,可以理解為職業安全教育和普世安全教育2 個部分。從內容上講,生產安全的專業性更強,發生頻次較高,但影響范圍較小;民眾安全的專業性較低,發生頻次較低,但影響范圍較大。
3.安全宣教與安全體驗
安全宣教和安全體驗都是應急科普的教育形式。安全宣教是指安全意識宣傳和安全知識傳播的總稱,安全宣傳的形式包括安全相關的標語、口號、書畫、影視、游戲、歌曲、戲劇以及有安全象征意義的藝術品等。安全教育的形式包括安全相關的科普讀物、知識視頻、案例講座等。
安全體驗的實質是模擬突發事件環境下的實踐演練,包含突發事件場景還原體驗和安全技能實操訓練2 個部分,前者偏重建立模擬災害情景去經歷,而后者偏重技能訓練。安全體驗是在安全宣教的基礎上進行的能力提升訓練,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訓練過程。安全宣教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各種形式進行,而安全體驗需要借助專業設備和設施,以線下實踐的形式來完成。安全體驗館則是這類設備設施的集合體。
4.應急科普與自然科學科普
雖然應急科普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如氣象、地質、醫學等自然科學內容,但應急科普和自然科學科普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兩者的教育思路不同。自然科學科普一般遵循展示現象→導出知識→提升意識的教育思路,而應急科普是遵循喚醒意識→導出知識→培養能力的教育思路。其次,兩者的目的不同。自然科學科普以提升科學意識為最終目的,而應急科普以提升個人防護能力為最終目的,更偏向應用科普。最后,兩者普及的內容不同。以地震為例,自然科學科普著重點在于地震的成因,震級標準和破壞力大小等物理學內容。應急科普則以避難方式、關聯次生災害的避免或減輕、人員生存環境的維持與恢復為普及內容。
不同層面的安全文化其重點有很大不同。企業安全文化的重點在于敬畏心的營造,行業安全文化的重點在于規則的遵守,而社會安全文化的重點在于安全行為習慣的養成。
安全行為習慣養成的前提是民眾安全教育在一定區域和時間范圍內的充分開展,一旦形成安全行為習慣,即便脫離原安全教育氛圍,仍可以保持并傳承這一習慣。當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擁有同等安全行為習慣的時候,就形成了社會安全文化。在這樣的社會中,每一個行為個體都會主動地選擇最正確的處置措施,將絕大部分安全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并主動抵御各類災害,通過自救互救將生命損失降到最低,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安全水平。社會安全文化可以長期存在于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
為了將一定范圍內絕大多數民眾提升至較高的安全能力水平,而做的所有工作統稱為社會安全文化建設。社會安全文化建設是屬于整個社會的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與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社會安全文化建設包含以媒體部門為主力的民眾安全意識喚醒工程、以教育和文化部門主導的民眾安全知識傳播工程、以應急管理部門牽頭的安全訓練設施建設與民眾安全技能訓練演練工程、以科學和技術部門作為支撐的安全技術及產品研發工程、以政府信息部門牽頭開展的安全統籌管理工程、以應急學院等專業研究機構牽頭的綜合性原理研究工程、以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牽頭的韌性城市布局規劃和改造工程、以法務等部門牽頭的民眾應急責任和相關法律法規等政策制定工程。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程度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自身安全的標準在不斷提升,對社會安全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相應的由于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在逐漸減少。在社會經濟發展初期,特別在社會資源較少的時期,人們關注的是基礎性生存需求,對于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基本上歸咎于天災人禍,整個社會的安全水平處于較低的狀態。政府在安全工作的投入主要體現在事后補救,而對日常安全管理以提醒為主,總體投入很低。
在滿足溫飽之后,人們對自身安全的標準隨之提升,突發安全事件被認為是拖累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建立相關管理部門,以減少主要危險行業造成的損失,能夠應對一些區域性的中小型災難,這個時期的社會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重點環節和重點行業安全管理為主。
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更加關注自身生活質量的提升,對提升整個社會的安全水平抱有更高的希望,能夠應對更大規模的全域性災害。此時,政府除了要提升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之外,還需要投入更多力量提升民眾的自身安全能力。民眾安全能力建設的過程就是社會安全文化的建設過程,也是社會發展經歷的必然階段。
成熟的社會安全文化中,“人”的因素需要具備“質”和“量”2 個方面的考核標準。“質”的方面,需要人們能夠做到主動規避風險,遇事不慌、處事不驚,主動作為且處置得當?!傲俊钡姆矫?,要求社會中80%的個體均擁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社會的風險因素,只有大多數人擁有較高的安全處置能力,才能規避絕大多數風險。對民眾進行廣泛而充分的安全教育,才能達到以上兩點標準要求,在社會中建立安全屏障。所以說,民眾安全教育是社會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基礎。
由于安全技能屬于未雨綢繆的儲備型能力,在沒有急迫的需求下人們很難自發去尋求相關教育。即便由于某種災難事件,造成針對某一種類的安全知識需求增長,也會在災害結束后很快消失。可以看出,雖然每次重大災害對民眾安全教育有所推動,但不能期待其成為安全教育的原動力。而政府可倡導每個個體應承擔的社會應急責任,引導接受各類安全教育形式和內容。這種常規性的安全教育在持續多年后,人們才可能逐漸養成安全教育的學習慣性和習慣,當習慣成為自然時,社會安全文化才能夠真正建立起來。
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 只有美國的約1/7,全球排名60 多位,在社會生產力水平、公共服務等方面與發達國家也有較大差距。我國現階段只有不到1%的國民擁有基礎應急處置能力,這和發達國家60%的平均水平有巨大差距。雖然我國在汶川地震之后就已經提出加強民眾安全教育的口號與方針,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多是停留在意識和知識宣教范疇。全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有計劃對轄區民眾進行安全訓練全覆蓋,對比日本在上世紀90 年代就開始對全體國民進行每年數次的實操訓練,我國尚未真正起步,且差距在不斷擴大中。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發展的短板。新冠肺炎疫情使全民自身安全意識空前高漲,建議將開展全民安全教育納入國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安全文化建設,切實提高我國整體安全水平。